热点专题
 

杨式太极各式意象

2018-11-28 14:28:49

  太极拳的拳式动作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太极拳的拳式动作名称亦称招数名称,文化内涵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传承自其他门派的拳术。因为太极拳是在集其它门派武术大成的基础上创立的,所以有些招数名称就直接套用过来了。当然在历史流传中可能有微小变化。第二方面是以身边的事物、动物命名,以增强生动形象性,便于加强记忆,也便于理解招式中所含有的技击意义。太极拳命名者将太极拳与日常生活常见物品联系起来,使习练太极拳者易于掌握拳架或套路动作之型,更易理解太极拳的技法。

   1、关于“揽雀尾”拳式的名称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杨露禅先师轶事》的文章中有一段精彩描写:“有飞燕入帘,低绕近身,即起手速抄之,顾谓僧日,此鸟驯就人,聊与为戏何如,辄承以右掌而左手抚之,旋纵使去,燕振翼拟起,师微将掌忽隐忽现,燕不能飞去”。雀形鸟类如:麻雀、燕子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又非常聪明机警。太极拳家将包含着掤、捋、挤、按、踩、捌、肘、靠八种手法的太极拳“核心”动作与鸟雀联系起来,并命名为揽雀尾。太极宗师杨澄甫先生说:“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粘随。往复不离不断。逐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日。揽雀尾。其法有四日。掤捋挤按。”

   2、“单鞭”拳式,该式仿形驾驭马车的车夫,双手握持长柄的大马鞭,抡圆了鞭子抽击出去,双臂用力向前一挣向后一带,鞭稍与鞭杆几乎成一直线,这一刹那间的形态就是太极拳的单鞭势。前臂像抡圆了抽击出去的鞭稍,后臂像掠带的鞭杆,勾手包含了叼钩、锁拿和腕打,双臂必须同时运做同时到位,成一个整体劲,恰似一条大鞭子,故此得名单鞭。

   3.“白鹤亮翅”拳式,是人与白鹤之间的意象化。太极拳习练者用双臂左右格挡来击敌人的双手,则敌方的力即被分散而不整,随之习练者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同时左手从左侧下展开至左胯旁,犹如白鹤展翅,让人赏心悦目。太极拳命名者为此动作命名没有用“展”字而用“亮”字,因为展示太极拳复杂、精细的动作,“亮”字能更传神地表达出动作的舒展,更能体现出习练者的展现自我、欣赏自我、悠然自得的君子风范。

   4.“提手上势”拳式,所谓的“提手”是一种着法,“手”即法之义。提手即为提法,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抹勾拂拨、开合提担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着法之一。其用法犹如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状如提物,故名。如是漫不经心的看上去,“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势”似乎定势相同,左右方向相反而已;但就技击劲道的实质内容而言,则差异甚大。

   5.“手挥琵琶势” 拳式,仿形如左手怀抱琵琶、右手弹奏琵琶的姿势动作,这个拳式隐藏有另一个含义,“琵琶”乃指人身之琵琶骨,就是锁骨。这招的最后打击对方的要害部位是对方的锁骨。

   6.“搬拦捶”拳式,搬、拦、捶是三个连续的动作。就是搬转,拦截,捶击。设想对方右手握住我的右腕,我右手划一小圆将其翻转,我的右腕粘住敌之右腕,左手抚其右肘,此为搬。敌方必定松开握腕的手,我用左手拦截敌方右臂,此为拦,上左步用右拳直击(捶)之,此为捶。

   7.“如封似闭”、“十字手”,这两个拳式中均有双手搭成“十”字的动作,蕴含着“当敌人来击时,习练者双手即斜交成十字封条形使敌手不得进,就像盗来即闭门”的意味。两手呈斜十字交叉,如贴封条状,称为“如封”,属防守法;继而沉肩垂肘,两掌微收向里引进,以化解敌力,分后即合,以闭劲向前按出,似关闭门户,称为“似闭",属进攻法。

   8.“抱虎归山”拳式,有一种说法是:据说老虎的警觉性很高,当它携幼虎回归山里时怕被跟踪会本能的回头察看,虎尾随之扫动称之为虎剪,虎有一吼、二扑、三剪之能,右臂后撤抽打效仿虎剪,该势包括捋,挤,按。设想对方从右后攻击时,我转腰回身右臂肩、肘、腕、手依次展开犹如虎剪抽击之。“抱虎归山"的“搂”要寓回抱之意。

   9.“倒撵猴”拳式,顾名思义,犹如人猴相搏,习练者假想面对狡猾善变的敌人,向后退步诱其深入,然后乘势袭击其头面胸肋,将其撵走。敌人若连续猛攻,习练者却战却退,以避其锋,但守中有攻,退中有进,走中有黏,化中有发,左右连环探扑按击,以抑挫其攻势,敏捷如猴。

   10.“斜飞势”拳式,仿形燕子斜飞之势的动作。燕子在天空中翱翔,展开羽翅向斜上方钻去,大有击穿长空之势,属挒劲,该式取此形此意。设想与人相交我已然把人掀动借势长腰加大攻势。

   11.“海底针”拳式,该式中“海底”是武术的专有名称。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的《人身缠丝正、背面图》中说:“气海之底为会阴,即任脉起处。"又说:“督脉通前蛋弦为海底。"由此说明,可知“海底"即中医针灸经络学说的会阴穴。 “海底”即“气海之底”的意思,中医气功学说认为此处是任脉的起点,又是督脉的终点,系任督二脉交会的总枢。二者及诸阴皆交会于此,又位处下部,上为阳,下为阴,故称“会阴”。所以“海底”和“会阴”是同一穴位,只不过是不同学说、不同的命名而已。武术的“海底"借指相当于这一穴位高度的裆部,因技击时实际攻击的要害部位乃是男子的肾囊,即睾丸。“海底针”的“针”指的是指法,以针喻指,四骈指像钢针似的插点敌方的裆部要穴。故此势名“海底针”。 

   12.“扇通臂”,这一拳式就是将人的身体运动与打开扇子的动作联系起来而命名。这一式就如同打开扇子一样,要以腰为轴,劲从背发,右手从前向上提起至右额角旁,手心随向外翻来托住敌手的攻击,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直接向敌人肋部冲去,两臂展开,形成一个扇面。

   13.从“高探马”、“野马分鬃”两个拳式来看:“探马”是古代军事作战走在最前面为整个军队获取敌军情报信息的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崇高的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在行动上灵敏迅速。再一“高”字,更显习练者高瞻远瞩,敌情尽收眼底;“野马分鬃”,具有野性不被驯服的马,自由的奔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颈上的鬓毛自然的飘动左右分开。太极拳练习者可以联想此美景,以腰为轴,上步进身,左右前后分开双手,尽显沉着自然和舒展潇洒的动作形象。

   14.“云手”,是古代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程序动作。通过双手、两臂的协调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太极拳命名者可能借鉴了戏剧中的“云手”来为在太极拳中用于左右攻防手法命名。太极拳习练者,在练习时,两手两臂虚实变化交互旋转,协调一致,行如空中云朵绵绵不绝。云手是太极拳套路中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稳、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15.“高探马”拳式,仿形左手捧着马的下颌往怀里带,右手掌探抚马的眉眼处,由下而上圆转探出故称作高探马。设想我左手被敌左手抓握,我顺势翻转左手腕并压住敌手,右掌沿敌手臂上行扳扭其肘继而击其面。

   16.“栽捶”拳式亦称“搂膝栽捶”,右拳向前下方击打意如插秧栽稻,取其深沉之意故名载捶。设想对方用右脚踢我,我用左搂膝动作搂开,右拳击其右脚背或小腹。这个拳势要点是眼视前下方头顶向上领劲不可前倾。

   17.“双风贯耳”,拳式中的“风”字代表着威武与力量。风是最温柔又是最强大的东西,太极拳习练者假想敌手向自己进犯,首先用双手将敌手引进向左右分开,化弱敌之进犯之力,再若风般由远及近、由弱变强,起行轻柔缓慢,终如风穿峰隙无物可挡,使敌耳鸣、头晕、目眩不能自控。

   18.“抱虎归山”、“打虎势”、“退步跨虎”、“弯弓射虎”,这些拳式无不隐含着古代英雄壮士不为虎凶虎威,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如退步跨虎中“跨虎”典故:“顺阳南乡杨丰,与息名香于田获粟,因为虎所噬。香年十四,手无寸刃,直扼虎颈。丰遂得免。”抱虎归山,一手揽虎颈,一手压虎头,作揽回至虎于死地之势。无论是抱虎、跨虎、射虎还是打虎这些含有威猛勇武含义的制虎动作名称,均体现出动作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坚韧不拔的气概。

   19.“野马分鬃”拳势,有歌日:“野马分鬃奔向前,连环套跌夹叉飞。”其一,说明此势两手的一采一挒,犹如野马奔腾中迎风分鬃,左右披泻分挒,发力在腰,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腰力运用得当,才能使发出的劲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其二,说明野马分鬃所用的弓步是进身套步,即把我的前脚套在对方前脚的外侧(进步宜深),但双方必须形成“顺步”(即用我左脚套彼右脚,或以我右脚套彼左脚),才能合势。弓腿进身必须在采挒手与弓出腿之间形成夹叉之势。

   20.“玉女穿梭”,这一拳式是极具女性柔美、小巧、玲珑等特征的动作。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玉女穿梭共有四个,分别穿打四个隅角,每个穿梭,两手都有一次呈十字交叉的“封”的过程,防护侧面攻击,变被动为主动。太极拳爱好者习练玉女穿梭,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要保持身体正直、重心平稳,变换轻盈灵活、飘忽连贯、虚实有致、防中欲攻、攻中有防、刚柔相济,犹如一位美丽潇洒的侠女在群敌中轻灵连绵地左右穿梭。

   21.“下势”拳式,这是杨式太极拳唯一的仆步架势动作。意如涌动的大海波涛,从波峰整体下沉,内中积蓄能量,及至波谷能量已蓄饱满,继而整体涌起,力整意长,演示了阴阳消长转换的规律。该式气势磅礴,集中表现出了太极拳独有的气势和的劲力。设想我向下采对方,敌若挣抗我顺势掤起将人摔出。

   22.“金鸡独立”拳式,原指鸡单脚站立的一种习惯性姿势,后来人们将人类模仿鸡或其它的禽类单脚站立的姿势也称为“金鸡独立”。鸡的这种独立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见到,它们神经灵敏、平衡协调能力强,单脚站立时稳如泰山。太极拳习练者在练习“金鸡独立”这一式时,假设敌人用手来攻击,习练单侧手、腿同时提起,手可以随意牵制敌人的左右手,与此同时,在敌人无暇顾及之时用脚尖向敌人腹部踢去,击倒敌人;若敌人复来,习练者就顺势下沉,沉稳灵活地变换到另一侧“金鸡独立”,与另侧用法相同。

   23.“白蛇吐信”拳式,是模仿蛇吐芯的习惯活动命名的。太极拳习练者想象以自己的手背为蛇身,手掌为蛇头蛇芯,进击敌人之胸部、面部,动作之灵敏迅速,犹如白蛇吐芯。习练者要学会缠绕,学会钻,学会末梢劲。习练者钻进时,只要敌方阻拦一节,就要像蛇一样机敏地用其它节缠住敌方,用“蛇芯”袭击敌方。

   24.“上步七星捶”拳式,上步七星势,上步后两拳交错,下肢成右虚步,从侧面看,其头、肩、肘、手、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七星,故名。上步七星的主要作用和十字手类同,都是以封掤防御为主、攻防结合的式子。所有手法都由十字手衍变而来。“七星”除了头不可乱动乱用外,肩可以靠,肘可以顶,手可以击,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脚可以踢。所以凡交手,必须眼顾“七星",对敌之“七星”严加防范,以免为敌所乘。不仅在运动终点形如“七”字,而且动作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也与北斗七星的象征意义相同。

   25.“指裆捶”拳式亦称“搂膝指裆捶”,右拳直击对方裆部,故名指裆捶。设想对方用右脚踢我,我用左手搂开,右拳趁势直击其裆。

   26.“转身摆莲脚”拳式,360度大转身后,以脚背缘摆踢敌人,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故名“转身摆莲”。又名“摆莲脚或“摆莲腿”,简称“摆莲”。 

   27.“弯弓射虎”拳式,其势两臂圆撑,两手握拳,左手握正拳,右手握反拳,呈反手开弓状,酷似猎手弯弓射虎,故名。《全体大用诀》说的“弯弓射虎挑打胸”,说明了该势的用法,如敌以右手攻击,我用左臂将其挑起,同时进步以右拳直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