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 2011-5-2 12:04:55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永嘉郑曼青著,1950年台湾出版。

   郑曼青(1901~1975),名岳,字曼青,又号曼髯,浙江永嘉人。精诗书画医。曾先后在北京郁文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和美术专门学校任教。因体弱多病,曾从张钦霖先生练习内功。1929年从杨澄甫先生习太极拳。杨澄甫夫人“抱疾垂危,得吾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引文见陈微明《序》)。

    后来,郑曼青又博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1947年,他主持湖南国术馆。为了普及太极拳,将杨派108势老架,缩编为37势,一套拳练下来只要7分钟,颇受习者喜爱。1950年,郑曼青开始在台北市教授太极拳,并创办“时中学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郑曼青客居美国,在旧金山、纽约等地教拳,创办“时中文化中心”。    

   郑曼青课徒非常严格,文武结合,教拳之余还向学生讲授《四书》、老庄、《易经》以及书法,纳武术于学术之中,以期造就文武兼备之人才。故郑门弟子大都是文质彬彬,无一般拳师之江湖习气。郑氏把教授太极拳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做出了较大成绩,因此,人们把郑曼青所传拳势,称作“郑子太极拳”,而不叫37式太极拳,提高了太极拳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分上下两卷。上卷收《拳论》十三篇,下卷收《绪论》三篇及《太极拳论疑义答弟子问四节》和《后记》等。现分别做些介绍。

   上卷·释名义第一

   郑氏认为:“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命义深矣!”在分析“阳极”之拳术和“阴极”之拳术后,认为柔可胜刚,“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理。”久练太极拳,“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

   本篇着重阐释“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在解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腹内松静”及“周身轻灵”、“四两拨千斤”后,对“气敛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之理做了重点解读。郑氏认为“气沉丹田”犹“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因“人之腹部蓄水独多”,欲去水之为病,“惟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至于“气敛入骨,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间而上透达脊骨。”气与心相守于丹田。水和精均可化气,透度尾间、脊骨,达于头顶,布乎四肢,“使热气灌溢乎骨中……腻液复化为有质之体,是为骨髓。”久之骨髓积满,则骨坚强,喻为纯刚,无坚不摧。作者又以虎骨异平他兽之骨举例,认为就是因其骨髓充满如石。

   专气致柔第三

   本篇根据《易》理及中医学阐释“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气旺血足,则筋柔。太极拳论云:“气宜鼓荡”。是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有益于运气行气。气遍身躯。“神宜内敛”,有益于专气。练“太极拳可达乎纯阳之候”。与“专气致柔”之说相始终,“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亦末矣!”

   变化气质第四

   作者认为读圣贤书。如能笃行、审问、慎思、明辨,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久习太极拳,以他个人经历,除“振敝起衰去病”外,还可去“轻躁悍锐”,而臻于“沉静温穆”。他说:“变化器质者,中人常人之事耳,进之可渐为君子,退之可渐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极拳岂能变化器质乎?正有待证于达人已耳!”

   练太极拳能否变化个人的气质,作者指出:“进可为君子,退可为小人”,值得太极拳练习者深思。

   陆地游泳第五

    作者在本篇中提出了练习太极拳犹如在陆地游泳说。他说:“善泅者,必能宿气……宿气愈久.则呼吸之量亦随之增强,呼吸之量增强,即气力之长进也。”人生长于空气之中,游乎空气之中,如鱼游于水中,人之有力无力系乎气。力大者气壮,气壮者积气所致。学太极拳,“积气之法,运气之方,则可以溢乎筋络.充乎膜膈,形乎皮毛。”空气犹水,“每一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初学者手“可随时迎风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风与空气有若水者,极其至矣。”太极拳之练习要点在于积气,它的力量比载重之积水更大,这就是专气致柔,而能克制制刚之真理,故作陆地游泳说。

   心膂并重第六

   心为人一身之主。本篇讲的“心”是“心灵”,膂指脊骨。“脊有二十四节,为人身最多节之主骨,五脏六腑系焉,五体躯干赖以支撑,太极拳务本之功,亦在于斯……。初学入门者,即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久之其气自能越乎尾闾,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肾交矣。”

   对于“膂”的含义作者引用“正襟危坐”一词予以说明:“脊多节若串珠然,累叠而起,稍不将意,则倾倒……。正襟危坐,正则不病矣。”故练习太极拳应当竖起脊梁,亦如串珠累叠,弗令其倾倒,但不可紧张矜持。矫枉过正。

   劲与物理第七

   郑氏认为,“太极拳气与劲之运用,在乎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际……,宇宙之间……厥形皆圆,此自然之征象也。”“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作者依据向心力和离心力之原理。解读了太极拳推手之效用。其说甚详,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养生全真第八

   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太极拳以气为主,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此即孟子说的“求放心”。作者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气,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l、在朝夕空气清新时,要勤吸取;2、行坐处卧时,运气同上(即心与气相守于丹田)。行时两足要分清虚实,实则足心贴地,向后往之乎,亦实,气行手指。坐则危坐,竖起脊梁。立则一足实,足心贴地,疲则易之。卧要身向右侧,屈右腿,左足背贴于右膝下,左手搭于左胯之上,右手托右颐,全身放松;3、平时谈笑不可高声,气要由丹田发出,有津液时须咽下;4、饮食以时,不可过量,不狼吞,不思虑,不言笑,沉气危坐,托碗进口,“能如此,则终日无一时不在太极拳运用之中矣。”

   益脏腑第九

   作者认为兽的脊骨梁横,五脏六腑平系于脊梁之宗筋,稍一跳跃,各脏腑皆能前后动荡,可使各脏腑系于脊梁之宗筋,易于壮盛;然而人是站立行动,脊梁竖起,清浊分,智慧足,故灵于兽,但刚猛之力退化殆尽。因人体站立,脊梁竖起,脏腑直系,上下壁立,累叠拥挤于一团。造成脏腑粘连,湿热熏蒸。脾胃先受其害。随后肺阳与脏腑皆病。如能气沉丹田,脏腑随吸吐而开合,助之于运动,转腰舒臂,含胸迈步。则脏腑均能空灵动荡,不独宗筋日见其强,则湿热皆能透达,而不足为病。同时膂力心力脑力,亦皆随之而长,此练习太极拳有益脏腑之缘故。

   起肺疾第十

   本篇详述肺疾症状起因和作者治疗经验,认为太极拳运动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由内达外,即先由脏腑而达乎肢体之运动,轻灵致柔,养气活血,舒筋节劳,有益于固肾、健脾、理肺、抑咳,故练习太极拳可以起肺疾。

   别程序第十一

   本篇讲太极拳的练习程序,分三阶九级:

    一阶一级。为舒筋。自肩自手指。筋能舒,血自然活。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曲中求直,厥形为圆。由直柔渐进,以舒筋至中指节为止。

   一阶二级,自胯至足至踵,俱要松柔。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双腿要分虚实,左足实,右手要虚,反之为双重。

   一阶三级,自尾间至泥丸(头顶)。脊为多骨之主节,要柔,要点在尾闾中正和头顶悬。

   二阶一级,气沉丹田。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守,纯任自然,直养无害。初学沉气,肩稍沉,肘稍垂,气可引之胃脘。胸微陷,背微弓,气可沉之丹田。如耸肩挺胸,气即逆上,易致病。

   二阶二级。气达涌泉。气沉丹田后,在心意引导下,使气至胯至膝至踵,即至人之息以踵。复至肩至肘至腕,四肢关节俱开,然后下可达平涌泉,上可行乎劳宫,以止于中指尖,可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境。

   二阶三级,越尾闾,达泥丸,通三关。要纯任自然,不可丝毫勉强。

   三阶一级,听劲。惟柔始能与对手沾连粘随,我之气与彼之气相接触,欲测其气之动静,故曰“听”。

   三阶二级,懂劲。听劲与懂劲有精粗深浅之别,彼微动我可听而得之,我先动则动而后能之。得机得势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浅入深。劲别有四:化、蓄、松、发,此为懂劲之极至。

   三阶三级,阶及神明。着重阐释“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郑氏认为“神之所到,气已随之,气能运身,不待动心,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神力神速,诚有雷电之意,……此之谓阶及神明”。

   以上是练习太极拳之程序,“学者须拾级而上,登峰造极,无难矣”。

   明生克第十二

   本篇以五行解读进退顾盼定,以“刚柔相靡,八卦相荡”之理阐释掤、搌、挤、按、采、挒、肘、靠。中庸所谓“不偏不倚”,即中定之定理;以我之中定(立如平准),“不受牵,亦不牵人,不发人,亦不受发,此谓不易之定理。能是,牵也可,发也可,互为变易,无施而不可”。作者总结十三势之体用:“其用日搌,其体日中定……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为太极”。

   述口诀第十三(附序及按语)

   本篇记述乃师杨澄甫所授口诀和本人的体会:

   一曰松,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二曰沉,能松透,即是沉,筋络松开,则躯干所系,自然下沉;三曰分虚实,全身负担放在一条腿上,右手与左脚相贯,左手与左脚亦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才为不失中定。右手贯劲移于左手,枢机在夹脊,左脚贯劲移与右脚,枢机在尾闾,尾闾与夹脊要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四曰虚灵顶劲,顶劲要虚灵,练拳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可相遇于顶;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指腰转,(磨)心不转,指气沉丹田之中定;六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推手往复相推,喻之拉锯,指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一要舍己从人。顺其势走化;二要彼微动己先动,彼推我先拉回,彼拉我先推送,是彼微动己先动之着手功夫;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梓在我身上?练太极拳专尚松灵,若像肉架上之肉便是死肉,有何灵气之可言!八日拨不倒,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做到。要之,全身之劲沉于一只足心,全身松净,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九曰能发劲,发劲窍要,一要得机得势,二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平正方可安舒,支撑八面;均匀始能贯串,而无断续之弊;十一曰须认真,练拳推手皆有尺寸法度,须认真研求体验,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十二曰四两拨千斤,“牵动四两拨千斤”,要牵动对方,而后拨之,便能见其妙用。

   下卷续论三篇

   释主旨

   此篇作者解释自己将传统杨派太极拳删繁就简之起冈,1927年郑氏主掌湖南省国术馆,以国术训练军警学民,其中太极拳占重要地位。为了易于推广,不得不删繁就简,“是因时而制宜,非矜奇以立异也。”

   视本末

   此篇依据乃师杨澄甫先生的传授,阐释练习太极拳要点:

   l、练习太极拳不动手。拳论云: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说明手必须相随,不可自动;2、沉肩垂肘坐腕。作者对此做解释后,强调“手指非并亦非撑,非曲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须气助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3、含胸拔背,对此作者强调松胸;4、气沉丹田,要求“气逐渐积于丹田,非实腹也,慎之!”5、虚灵顶劲,须若顶头悬,辅以“尾闾正中神贯顶”,达乎泥丸;6、膝盖,做弓步时,“膝盖不可超过脚背,足跗须软如绵,足心涌泉穴方能松沉塌地”。

   尊传授

   此篇作者简述杨派太极拳之始末,陈述自己对传统拳因势利导、削繁就简之原因。同时指出太极拳拳论“学理精妙绝伦,不独涉世处事有所取法,而且往往切中兵家机势之言。不揣翦陋,穷二十二年之心力,得述其要略,都十三篇。即以命名,盖有自也”。

   《太极拳论答弟子问四节》

   本篇是作者根据弟子们的提问,对古典拳论解释,计十一问,如“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断续处”等,郑氏都做了要言不繁的解答。

   《十三式行功心解》疑义

   计六问六答,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等。

   《十三式歌》疑义

   计二问、二答。如“腹内松净气腾然”,郑氏解曰:“发劲时不可闭气,闭气必受内伤,须大喊一声,气随劲腾然耳”。

   《打手歌》疑义

   计三问三答。

   《散手》

   本篇讲实用散手,着重讲如何“接劲”。他说:“余从澄师游七年,为之所苦而难到者,只有一劲,曰接劲。能接劲,便是懂劲之极至”。又说:“须球来似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缓速轻重皆能如法,则粘提听放,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于刹那间,其劲正在分寸之际,庶乎阶及神明矣,……我故曰,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

   《体用歌》

   为郑氏所作之太极拳体用歌诀。

   《二十年来体用进度表》

   是作者根据自己体用心得,为身体衰弱者制定的《体用进度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