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张全亮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

世界太极拳网 2011-5-11 17:15:03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深受世人喜爱。八卦掌和太极拳名家张全亮先生是当今中国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2010年5月21日,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中民网视)就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等问题对张全亮先生进行了专访,张先生主要以太极拳和八卦掌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中民网视还请张全亮先生表演了吴式太极拳(北派)和梁式八卦掌的部分套路,并进行了现场录制。以下是对当时访谈内容的记录整理。

   记者:武术起源于技击,技击也是武术存在的最重要价值。但是,冷兵器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为什么现代人对武术仍然喜爱有加?您不仅擅长太极拳和八卦掌,而且还习练过多种武术,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的专家评委和裁判长,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全亮:任何时期人们都需要防身自卫,都需要自我保护。中国武术是古老的、巧妙的、世界优秀的防身抗暴技术,而且还具有其他运动形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极佳的健身和开智等效果。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武术都将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武术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极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不断发展,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它确实不仅是一种打斗的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魅力。比如太极拳和八卦掌,都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极强的抗暴功效、极好的开智效果、无穷的艺术趣味。其理论精深,技法独特,魅力无穷,令人惊叹。不但中国人喜欢,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喜闻乐见。

   记者:我们了解到,北京市大兴区为您申报的“吴式太极拳(北派)”已经被批准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请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谈谈对太极拳和八卦掌的认识? 

   张全亮:国务院于2006年6月和2009年12月先后两批公布了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共1170项,其中武术项目22项,包括了三个流派的太极拳(陈式、杨式、武式)和一个流派的八卦掌。还有一些流派的太极拳、八卦掌正在陆续申报。这是国家对传统武术价值的承认,会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必须符合五个要件。

   第一、必须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只留下文字记载或遗物的不算。

   第二、必须历史悠久,传承时间不超过百年的不算。

   第三、项目本身必须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社会价值、或有普世价值的知识、技术或技能。

   第四、必须代表一方文化,为当地社会所认可。

   第五、必须对当代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打麻将、吸大烟之类的不算。太极拳和八卦掌不但完全具备这五个要件,而且在下述五个方面的价值更为突出。 

   第一,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是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重要事件。八卦掌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太极拳的历史更为悠久。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豪杰中有不少人是太极拳、八卦掌高手。对于抵御外辱、展现民族气节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太极拳和八卦掌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形成的独特的运动形式,它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健身、防身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太极拳、八卦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两者都是哲理性拳术,是文化拳术,是头脑功夫。它们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以五行生克变化规律为指导练拳与技击的法则。太极、八卦文化融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与很多文化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很多文化现象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第三,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其拳理富含哲学、力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及某些边缘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极其符合哲理和自然规律,两者都是纯任自然的运动,在自然当中求自然,招招势势都要阴阳互动、公转自转同时进行,强调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始终把头脑的作用放在第一位,每一式都要求先想后作、先看后行。既是极科学的健身运动,又是极其巧妙的技击抗暴技术。

   第四,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练法独特,动作优美,运动起来圆润自如、和缓流畅、内外如一、形神兼备,对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很大影响。百练不烦,百看不厌,魅力无穷,古人有“穷毕生之精力,难尽其奥妙”之说。

   第五,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老少咸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爱好者有数亿之多,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太极拳、八卦掌是实践的智慧,不但可以强身御暴,还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改进暴躁、粗率、心胸狭窄等情绪和性格缺点,培养人的优美性格。其精神的外延可以无限拓展,进而追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奋斗的整个过程。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太极拳和八卦掌是非常优秀的项目和价值极其突出的项目。大家可以注意,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五个要件的第三个要件中,共有有六项内容(价值)。一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具备其中的一两项就可以了。而太极拳和八卦掌不仅具备全部六项价值,而且每一种价值的含量都很高,这是其他非遗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弘扬这两个古老而优秀、富含民族文化的传统武术运动形式,既具有民族意义又具有世界意义,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

   记者: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具体到某一拳种上,其历史价值应该由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承载和体现。您认为,在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张全亮:首先,杨露禅进北京和董海川进北京,都应该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由于这两个重大事件的先后出现,世人才知道到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八卦掌。这两个事件也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杨露禅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是在1850年之后,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还被推荐到端王府教拳。杨露禅进京教拳才使太极拳公诸于世,才使太极拳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董海川大约在1855年来到北京,入宫当差,后改在肃王府当差。董海川“肃王面前显绝技”,使八卦掌在武术界初露头角,轰动京城,把中国武术推向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阶段。两人在北京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佳话广为流传。所以说,1850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对于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太极拳方面的历史事件还有:

   1、陈发科1928年应邀赴北平传艺,使陈式太极拳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并奠定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王茂斋在30年代初北平太庙开设“太极拳研究会”,公开授徒,其弟子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成了当时北京太极拳高手云集之处,为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28年吴鉴泉应邀南下教拳,后又成立“鉴泉太极拳社”形成了历史上太极拳界尊称的“南吴北王”的历史格局,以后吴家又把吴式太极拳传播海外为吴式太极拳在南方和海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953 年王培生创编出“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编写了《太极拳三十七式讲义》,广泛传播,后定名为《吴氏简化太极拳》正式出版。37式曾以多种文字出版国内外广泛传播,还曾被美国宇航局确定为航天员训练教材。王培生思想解放,开太极拳简化之先河,推动力吴式太极拳的大发展。

   5、1954年太极拳家吴公仪与白鹤拳家陈克夫在澳门比武,是中国太极拳史上,第一次上擂和其他拳种进行正规的竞技比赛。吴陈比武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造就了梁羽生、金庸、古龙三大武侠小说巨擘。

   6、1956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巨大作用。

   7、1970年太极拳家黄性贤(60岁)按摔跤规则对战东南亚摔跤冠军廖广成(50岁),以26比0绝对优势获胜,显示了太极拳推手的高超效用。

   8、1981年5月王培生老师应邀,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中日武术交流。以精湛太极功夫使日本武士连连跌出,受到中外人士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太极神功技压东瀛》为题载颂其迹,日本<《阿罗汉》杂志刊其精彩拳照并尊之为“东方武林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张显了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纠正了日本某些武术家的“太极拳只能健身,没有技击作用”“少林寺在中国,少林拳在日本”“十年之后让中国人向日本人学习太极拳”等偏见和狂言。证明太极拳不是摸鱼睡觉的拳术,不是只能健身不能技击的拳术,而是一种用意不用力,既能祛病强身、开智开悟,又能防身抗暴的神妙而又科学的拳术。他用自己的高深技艺,展现了太极拳的真面目,证明了明太极拳的真髓在中国。

   9、1987年王培生编写刊印了“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将多年来世人少见的太极拳技击之法公之于众,在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对太极拳技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0、2005年9月3日在大兴举办的“纪念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也应称太极拳史上的一个事件。一是规模大,参会700余人;二是参会人员广泛;三是声势大,品位高;四是全面客观总结了王老一生的功过是非,全面总结了他的武术精华;五是出版了大型精美纪念画册和纪念光盘;六是进行了大型技术交流。在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使广大民间武术家受到感动和鼓舞。

   11、2009年元月中央电视台组织全国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赵堡)六大流派太极拳名家于北京新兴宾馆,为中央电视台擬在黄山举办的WMA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编写太极拳技击手册,韩建中老师负责竞赛规则编写,我负责技法整理编写,经过十多天加班加点的演练、示范、拍照、研究、筛选、整理、编写出了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太极拳技法30招训练教材,于2009年4月按央台安排用此教材,在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对全国招聘的裁判员进行培训。又于6月21日从陕西红狼俱乐部开始,依次对全国六大俱乐部的运动员按此教材进行技术培训。2009年7月26日至9月5日在黄山体育馆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严格按规定使用“太极拳30招技法”进行了中国武术史上首次国家级太极拳擂台赛,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八卦掌的历史事件还有:

   1、在八卦掌传世以后,程庭华、梁振普、刘德宽、刘凤春曾与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张兆东结为八拜之交。这使形意拳界掀起了学习八卦掌的热潮,李存义、张兆东等后来也成了八卦掌名家,他们的弟子黄柏年、姜容樵、韩慕侠等都成为八卦掌名家并著书立说,促进了八卦掌、形意拳两大拳种的大团结,形成了八卦、形意不分家的佳话。

   2、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程廷华先生掌击十多个德国兵,不幸饮弹牺牲,既显示了八卦掌神功的威力,又体现了武术家爱国爱民、不畏强敌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3、1900年梁振普大闹马家堡、鞭毙恶棍金镖赵六,既扬善除恶,又体现了梁式八卦掌的盖世神功。

   4、迁坟事件。李子鸣老师牵头倡议国内外八卦掌弟子、同仁给董海川先师迁坟,以妥善保护。经三年努力,于1981年将董先师坟墓及四块墓碑从东直门外小牛房村迁至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并又重建了碑铭。同时迁入郭古民墓,1986年又迁入梁振普墓,形成八卦掌碑林,供后学瞻仰,成了国内外八卦掌爱好者寻根祭祖的圣地。

   5、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成立。1981年,在北京市体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单一拳术研究会——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李子鸣老师出任会长,并创办了会刊,在各公园开设八卦掌辅导站,推动了八卦掌的广泛传播。

   6、李子鸣老师冲破保守思想,公开了八卦掌秘籍 。在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去秘不外传的“八卦转掌三十六歌”和“实战技击四十八法”,并进行了全面注释,揭开了八卦掌的神秘面纱。解秘了八卦掌,对于推动八卦掌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7、2007年6月25日—29日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在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进行了中国武术史上首次八卦掌擂台赛。赛前由我牵头,特聘八卦掌名家麻林城、王尚智协助海选,在全国五大流派近千名参赛者中,精选出20名选手,由塞北文武学校校长吴明出资赞助,在宣化塞北文武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擂台赛打出了水平,打出了风格,在武术界赢得了好评。对八卦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吴式太极拳的主要运动特征、技术要领和健身原理,我们认为这些也都体现着太极拳特有的价值和魅力。

   张全亮:1993年出版的《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第17条中规定的“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为“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四句话。这四句话简单、全面、贴切。后来我又根据王培生老师的拳术理论和动作规范,结合自己多年在练拳和教学实践中的体悟、研究,对吴式太极拳(北派)的主要运动特征细化了如下口诀:

   端庄平稳,气度开阔

   单腿负重,轨道步型

   虚实分清,六球相佐

   立圆为主,按窍运身

   轻静柔化,伺机而动

   紧凑舒伸,如水洇沙

   行云流水,纯以意行

   诗情画意,三才相通

   所谓端庄平稳,就是要求在练拳时,时时式势做到头端、身正,肩平、腋虚,眉展、胸涵,拨骨、沉肌,提肛、举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摇不晃,上下协调、内外如一,中正安舒,稳如山岳,动如流水。要心专、神敛、意松 。两手如同捧着一碗硫酸水,平心静气,谨慎小心。练拳如此,做人做事,均应如此。

   所谓气度开阔,就是要求在练拳时,头要与天相融,脚要与地相融,身要与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气吞山河的气魄。要提起精神,时时式势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 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宽畅。拳论曰:“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处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群,遇到任何情况,处理任何复杂事物均应如此。

   所谓单腿负重,就是要求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各式太极拳都强调练拳时要“中正安舒”,但怎样才能做到式势处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认为必须学会在动、静,开、合的每一瞬间,都能做到单腿负重 ,独立自主,不偏不倚。

   单腿负重变化灵活,不迟、不滞。前进后退、左右移动、上下起落、屈伸开合,都能做到不努气、不用力,不勉强,圆润轻松,灵活多变。可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纯任自然的运动。单腿负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负重腿的膝盖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尾骶骨要和负重腿的脚后跟上下垂直相照。在重心绝对垂直的情况下,移动步法或起腿时还要做好“配重”。即负重侧的肩沉、肘坠。合理遵循人体力学的原理。这样膝关节就不会“切轴”、不会受损。横膈膜、内脏、关节、韧带没有不合理、不舒服的牵拉,其运动始终处在一种松静、自然、圆润、合度、有序、有趣的状态中,常此练习可以产生最佳的健身效果,可以出现巧妙的技击功效。

   所谓轨道步型,就是在练拳时要求两足的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后的定步时,两脚尖均朝前,两足平行,呈轨道式。步幅最小的时候是正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一脚;步幅最大的时候是隅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这种步法在吴式太极拳界通称“川”字步型。即身体两侧从肩井穴至涌泉穴比做“川”字两边的两竖。整个脊椎和头项,即从头顶的百会穴至大小便之间的会阴穴比做“川”字中间的一竖。每一个动作的预动,或定势时都要求“川”字中间的一竖,即头项脊椎和负重的一竖(负重腿)重叠成为单腿负重。另一竖(腿)成为虚腿。实腿和虚腿的两足尖都朝前,两足是平行的,也是呈轨道式的。其实所谓的“川字步型”,只是在前进或后退的时候,其步法在左右移动过程中,尾骶骨经过两脚中间时,瞬间呈现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如白驹过隙瞬间既无。“川字步型”是瞬间的投影状态。是实现单腿负重的过程。也可以说“川”字是不定型的。用“川”字来比喻吴式太极拳的步型,不如用“轨道”步型更为确切。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进退转换灵活,可以使上体重心以最快的速度转移到另一条腿上,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技击发力时再遵循太极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体用理论,所发出的力最沉稳、最松整、最深长、最有力。就会出现最佳的技击效果。

   所谓虚实分清,前面已经说过,吴式太极拳是虚实分得最为清楚的太极拳。它不但要求两腿在每个动作中单腿负重,虚实分清。还特别强调每个动作都要注意分清上下肢的虚实。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当左腿负重时,左手为虚手,右手为实手,右腿为虚腿;当右腿负重时,右手为虚手,左手为实手,左腿为虚腿。实者静,为阴,为服从;虚者动,为阳,为主导。只有上下左右虚实分清,重心才能稳健,举动才能轻灵,发力才能园整。

   所谓六球相佐,就是练拳时四肢的虚实变化,要以身体之六球(两眼球、两肾球、两睾丸球)操纵。即动肩、动胯时,要把意念放在睾丸上;动肘、动膝时,要把意念放在腰子上;动手、动足时要把意念放在眼球上。这是已故太极拳大家王培生老师在数十年的武术实践中验证、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独到的理论。在实践中一试便知:两睾丸管两肩、两胯。即当两个睾丸向内收缩时,两肩、两胯是无力的。当两个睾丸向外膨胀时,两肩、两胯是有力的;两腰子(内肾)管两肘、两膝。即当两个腰子向内收缩时,两肘、两膝是无力的,当两个腰子向外膨胀时,两肘、两膝是有力的;两眼球管两手、两足。即当两个眼球向内收缩时,两手、两足是无力的,当两个眼球向外膨胀时,两手、两足是有力的。用“六球”操纵肢体,是以内使外,不显山不露水,具有隐蔽性。发力由内到外,完整不懈。六球相佐是交叉相助的,即动左边着意右边的六球,动右边着意左边的六球。

   所谓立圆为主,是说吴式太极拳的关节运动强调尽量走立圆。因为立圆运动可以减轻四肢在旋挑移动时,对中心轴的牵拉力,重心稳定;立圆使用的是杠杆原理,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立圆运动所占空间小,变化灵活;立圆在前进后退的运动当中是直线滚动或往复旋动,阻力小、速度快、力量大。立圆运动轻灵有趣不易疲劳。

   所谓按窍运身,就是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这是王培生老师的发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师风格特点的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练拳时观想穴位,不但细腻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技击时着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按窍运身”的提法把上述这一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简单化了。并提高了太极拳运动对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所谓轻静柔化,轻,是轻灵,练拳时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举手投足顺其自然,毫不用力。要“迈步如猫行”“脚踏如履薄冰”“落步不伤蝼蚁命”“运劲如抽丝”或体会“脚踏祥云身自玄”之妙感 ;静,是神意专注,“体松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练拳时要“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虚静至极“泉清水静”“无形无象”“全身空透”能“听蚁叫,观蚁笑”“蚁鸣我听虎龙吟”,悉心听体内气血周流之声如“翻江倒海”;柔,是柔韧,“运劲如抽丝”、越细越好,行拳如柔面越熟越好,练功如百炼钢越纯越好。要炼成“腰折百回若无骨”,全身无处不弹簧,极柔软而又极坚刚的太极妙境;化,是变化,是化合,是融化,是柔极至无,动静如一,周身内外轻灵活泼没有滞点。

   所谓伺机而动,就是不妄动,不强动,每一式的运动都是顺其自然的,虽有欲动之意,但没有欲动之势时,也不能强动。必须在重心垂直,配重得当时,肢体内有了一种欲动的趋势,随这种趋势而动。这就是“机”就是由静到动的时机。

   所谓紧凑舒伸,是前面所说的“单腿负重”和“轨道步型”两项要求的补充。 拳论讲“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吴式太极拳要求“分”要极力“舒伸”,“合”要尽量“紧凑”。

   紧凑,从动作外形上要求,是以负重腿为轴心,做到“内外六合,抱圆守一”。内外六合,即各式太极拳身法都要求做到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抱圆,即要求全身所有的大、小关节,都要以腰椎和负重腿的髋关节为圆心,做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的运动。要处处强化圆的观念,做到“身如九曲轴无微不利”。“一动无有不动” ,不可散乱、松懈、无序。守一,即神意专注,气沉丹田,内紧外松,内惕外随。从动作的意念上要求,每个动作在收、合、屈、蓄时,要做紧凑到舒伸,从动作外形和意念上要求,是做每一动作时,周身所有的关节都要前后、左右、上下极力拉开。想象汗毛要竖起来,皮肤和肌肉,肌肉和骨骼,骨髓和骨髓腔之间要拉开距离,但意念要尽量放松。每个动作在展、放、开、发时,还要做舒伸到“其大无外” 的想象。

   紧凑舒伸也是吴式太极拳富涵阴阳哲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即紧凑时要注意舒伸,舒伸时要注意紧凑。

   所谓如水洇沙,是要求练拳时,每一举动凡在蓄劲时,意念都要由稍节之阴面向根节做如水洇沙之想象,悉心体悟阴面的每个细胞都在蠕动、放大;随即在发劲时,意念要由根节之阳面向稍节做如气蒸腾之想象,悉心体悟阳面的每个细胞也都在蠕动、放大。但无论是蓄劲还是发劲,都要做到“刻刻存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如水洇沙较之《拳论》中说的“节节贯穿”更加细腻,而且是立体化的微细运动,是提高健身、开智和技击功效最好的运动形式。

   所谓如云似水,就是在练拳时要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云是随风成形,变化无穷,触不到摸不着。两手在练拳或和对方交手,要沾粘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一触即变,一摸就无。水是随境成形的。它能随方就方,随圆就园,水无孔不入。练拳或技击时要去意如水,擦地而行,钻孔填空,亲和无隙。

   所谓纯以意行。就是太极拳运动要求以意念统帅动作,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强调每个动作都要先想后作,先看后行。要“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肢体的运动,完全都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如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反复练习,悉心体悟,做到举手抬足,毫不用力,纯任自然。

   所谓诗情画意, 是要求在拳术动作规范规范以后,做每个动作都要着意对体态和环境做诗情画意的想象,如一个式子在预动时,做一下“根扎八荒,参天生长, 如沐春风气宇昂”的想象,周身骨节会自动上下拉开,身体会感到挺拔高大,会产生一种“头融天,脚融地”的气势和春风荡漾的美好心情 ;在起动时,做一下“枝繁叶茂花果香,尊天敬地孝高堂”的想象,就会有一种丹田鼓荡,如气充球,肢体自动,胸与空融的感觉, 还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由“敬”而更“静”的超凡境界;在定势时,做一下“落叶归根金风爽,天人合一悉收藏”的想象,就会有一种身心自然相合,五气自纳中丹的感觉和蓄而待发的潜力。 

   上述现象恰与 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不谋而合;美好的想象会使你体松心静,神舒气壮,自然进入太极奥妙之乡。练至纯任自然,整个套路演练时,动静各式都会体现出“移动似春风杨柳,起伏象浪拍云崖,转换犹万向轴承,气血若潮起潮落,神意如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

   所谓三才相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吴式太极拳,完全练的是头脑功夫,是充满哲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拳术。不但有健身、防身的作用还有很好的开智效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依照上述十二项要求持久练习,除了可有效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防身抗暴能力、技巧外,还会对自身的思想、性格、意识、方法、作风、精神、气魄等诸多方面的内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吴式太极拳(北派)的技击要领可以概括为:

   上如行云随风变,下如流水顺势走,

   彼刚我柔如翻版,处处旋涡处处轴。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可以概括为:

   松静除张,缓慢增力,

   细腻化瘀,想穴除疾,

   柔化抗衰,观妙开智,

   体脑并练,益寿延年

   阴阳合德,与天同运。

   记者:目前在吴式太极拳内部关于“斜中寓正”的提法有不同的争论,您在前面总结的歌诀中没有提“斜中寓正”,是不是对这一提法,也有不同认识。

   张全亮:关于“斜中寓正”的提法,在吴式太极拳界是有不同的争论,但我是倾向这种提法的。我认为:

   第一,“斜中寓正”的“斜”,不能理解为重心超出体外,迟滞不稳的那种“斜”。练拳时更不能出现前俯后仰的姿势。这里所说的“斜”,是要求在单腿负重,重心垂直的定势时,非负重的另一条腿向斜后方或斜前方自然舒伸,从外形上看从头顶到脚跟是一条斜线,但是斜线内的主体是中正的,即两脚正(前后两脚尖基本朝前),两肩、两胯正,两乳头与地面垂直,头向上虚领,下颌微收,负重腿的鼻子尖、膝盖尖、足大趾尖上下垂直相照,意想小腹放在大腿上。非负重腿能抬而不抬。所以叫“斜中寓正”。“斜中寓正”实际上也可以 理解为“以斜助正”,斜腿就象电线杆的拉纤或一根立柱的斜撑一样,对负重腿起到助稳和助灵作用。 

   第二,“斜中寓正”的“斜”还可以理解为有“倾向”之意。即凡是两腿出现一正一斜时,思想上必须把意念完全放在中正的腿上,斜腿要为正腿服务。要向正腿倾斜。

   第三,“斜中寓正”符合“对立统一”的哲理。从技击的实践看,我发力向前推击对方时,意念必须放在背后而不能放在前面;反之对方从背后推我时,我一想前面,对方就推不动了;向左蹬脚时意念在右掌,向右蹬脚时则意念在左掌。只有这样做重心才能稳定,发腿才能有力。没有这种意念的倾向,只求“中正安舒”,稳定性和力量都不会获得最佳效果。练拳或实战中前进后退,左右变化时,要在保证单腿负重且“中正安舒”的前提下,意念上稍稍有点前、后、左、右的倾向 ,即向前迈步意念倾向后腿,向后撤步意念倾向前腿,向右移动意念在左,向左移动意念在右,向上而寄寓下意,向下寄寓上意。所以“斜中寓正”可以全面解释为“正中有斜,斜中寓正,正斜相依,阴阳互助”。“斜中寓正”正好充分表现出太极拳的哲理性。“斜中寓正” 的提法,对加强太极拳体、用过程中肢体的稳定性、灵活性,对加快前进速度,加大向前的冲击力和向后的吸化力,是科学有益的。

   第四,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都能证明,只求“中正安舒”,是无所作为的。只有在保持重心稳定的前提下,做适当的、清醒的、有目标的倾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小到天平称重如果秤砣不肯离开准星,就称不起所添加的重量;滚动的车轮如果没有向前或向后的驱动之力就会停滞不前;向前行走必须有后腿的撑力,向后倒退则必须有前腿的撑力等等。大到国家的富裕农民的政策,特区的开放,西部的开发等等,都是倾斜之力的作用。吴式太极拳要求的“斜中寓正”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所以在上述总结的歌诀中没有提“斜中寓正”,是因为我提出的“单腿负重”已涵盖了“斜中寓正”,故没有再提。

   记者:再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八卦掌的技术特点、哲学内涵和技击方法。

   张全亮:八卦掌的技术特点与其他各种武术流派完全不同。历代流传下来的各门派武术都是以用拳为主,以直线运动为主,以窜蹦跳跃、拳打脚踢为能。八卦掌则一反众常,在套路演练和技击攻防上,都是以两足不停地绕圈走转和在走转中不停地变换掌法为基本运动形式和主要特征。

   八卦掌先辈对八卦掌门人的要求就是经年累月不停地走圈。认为“走为百练之祖”,“走为高”,“走为上策”,“百练不如一走”,“进了八卦门要终生走转不停”。 走转的要求是稳如坐轿,形如推磨,步若趟泥;要“空胸拔顶下腿腰,扭胯抱膝抓地牢,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从虎口瞧”。

   梁式八卦掌对走转时的形象要求是猴头、蛇眼、熊膀、龟背、鸡腿、虎胯、龙腰、鹏展、鹰旋。其歌诀是:

   猴头蛇眼神虚顶,熊膀龟背气下行。

   鸡腿虎胯游龙动,鹏飞蓝天万里程。

   如鹰捕兔盘旋势,疾稳准狠不留情。

   三融四坠公自转,天人合一法自生。

   所谓猴头,就是在练八卦掌时,头颈要有猴头之虚灵,如颈插轴,机警灵敏,活泼可爱。

   所谓蛇眼,就是在练八卦掌时,双目要有蛇眼之专注,如珠镶框,机敏不眨,凶猛惊惧。

   所谓熊膀,就是在练八卦掌时,两肩要有熊膀之气势,松肩虚腋,气壮神足,勇猛无敌。

   所谓龟背,就是在练八卦掌时,脊背要有龟背之圆挺,如龟伏背,圆静坚掤,腹心松静。

   所谓鸡腿,就是在练八卦掌时,两腿要有鸡行之姿态,小腿动大腿不动,如鸡踏雪,松稳抽插,屈膝卧胯。

   所谓虎胯,就是在练八卦掌时,两胯要有猛虎之神威,如虎漫步,胯松足稳,美中寓威。

   所谓游龙,就是在练八卦掌时,腰身要有游龙之灵活,动如游龙,首尾相应,拧旋翻转,变化多端 。

   所谓鹏飞,就是在练八卦掌时,两臂要有鹏飞之韧劲, 鹏飞蓝天,形美势壮,万里不疲 。

   所谓鹰旋,就是在练八卦掌时,要有鹰旋之疾稳,如鹰捕兔,盘旋起伏,惊心动魄,疾稳准狠 。

   所谓三融,就是头要融天,脚要融地,胸要融空。

   所谓 四坠,就是肩往腰上坠,腰往胯上坠,胯往膝上坠,膝往脚上坠。

   所谓公自转,即太阳之公转,地球之自转。公转自转要同时进行。

   这是八卦掌的技术特点。

   下面,我谈一下八卦掌的哲学内涵。

   八卦掌的创造起点极高。她是在道家文化的抚育下,在易理和宇宙运动规律的启发下,在对前人武术实战经验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以五行生克之规律做为指导八卦掌练与用的法则。其哲学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主张以动应变,强调“动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大到天体,小到无限可分的分子、原子,都是在不停地运动。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领悟了这一真理,提出“混元一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要求习练八卦掌的人在套路演练和攻防实战时不能有停顿,要周而复始地走转不停。以静待动,以动应变,一动无有不动。一出现死步眼、一出现停顿就好比一朵鲜花落地了。

   第二,突出主要矛盾,强调“圆的观点”。董海川在多年的武术实践中认识到,在运动和技击中,圆是成败的关键。要求练功者要时时强化圆的观念,处处体悟圆的运动,努力提高自己识圆、悟圆、变圆、用圆之能力,这是武术家登高大成、防衰抗暴、锻炼天人合一之捷要。

   第三、效法天体运动规律,强调“合的观点”。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时,太阳公转产生一种放射力(离心力),地球为了克服这种离心力而同时自转。公转自转同时进行,永远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合”的状态。这是天体运动的规律,这样天地才得到平衡,才能天长地久。昼夜(阴阳)、四季(四象)、各种自然现象(八卦)都是在天地不停的公转自转中产生的。按照这个规律,人体长期这样做公转自转运动,也可以益寿延年,并可以炼出强敌难犯、疾病难侵的超常功能。

   第四、理法处处哲理。“一式单鞭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七星八步九宫定,两仪三才见柔刚”,诸如此类的语句在八卦掌歌诀中比比皆是,也体现了八卦掌拳理拳法的丰富哲理。

   下面我再讲一下八卦掌的技击方法。

   八卦掌是一种反常态运动,所以它的技击方法也是反常态的。八卦掌与其他拳种相比有相反的八个要求,即八卦掌前辈所说的“八反”。

   第一反:进步先进前步再跟后步,退步先退后步再撤前步(一般人多为进步进后步,退步退前步)。

   第二反:出入弯步,回身扣步(一般人多是直出直入,回身转脚)。

   第三反:以静待动,以动应变(一般人多是主动出击,出手五花八门)。

   第四反:穿掌掩肘,以腕击人(一般人多是拳打脚踢,窜蹦跳跃)。

   第五反:使梢动根,整劲击人(一般人多是用梢击人,注重局部力量)。

   第六反;用掌多于用拳(一般人多是用拳多于用掌)。

   第七反:灵活多变,顾盼十方(一般人多是回身才能对后方)。

   第八反:转换变位,掌到步随(一般人多是挺身直进直退)。 

   除了上述“八反”之外,八卦掌比较突出的技击方法还有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斜取正、以正击斜,侧后攻击、以巧制拙、以捷制击,搭手交十字,迈步必循圈,搭手如鱼撞网, 你不来我要你来,你要来我闪开等等战术和技击方法。

   记者:八卦掌为什么会形成众多的流派?这对八卦掌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张全亮:这得要从董海川先师教拳的特点说起。董海川的徒弟多是以比武的形式收的,比如全凯亭、尹福、刘德宽等。这些人都是武林高手,因败于董海川而折服拜师的。拜师以后,董海川不让徒弟放弃原来的功夫,而是授之以八卦掌的原理,用八卦掌的拳理来指导他们自己改进他们原来的武功。董海川授艺是“说拳不练拳”,以教转圈为主,教的拳式也很少,多是是因材施教,各授其技,让你自己去体悟生发,因而形成了不同流派。

   比如尹福,他是慈禧太后的保镖、光绪皇帝的老师,练的是罗汉拳和弹腿,功夫高深。他跟董海川会面,演练了自己的功夫。董海川说:练得不错,可惜你护不住脸。尹福一听就急了,说:“我练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连脸都护不住?”董海川说:“不信你就试试”说着两个人就比试起来,董海川仍然坐在椅子上接招。尹福千方百计进攻却攻不进去。董海川说:“注意你的两个包牙。”尹福说:’“天底下这么大,还没听说有打牙的。”董海川一怒,伸手一戳,打掉了尹福的一颗门牙。尹福立刻跪地拜师,说:“别的我都不练了。”董海川说:“不,把你原来直来直去的练法都改成转圈练,把拳打脚踢,窜、蹦、跳、跃的动作都改成掩肘穿掌,再按照八卦掌原理去规范你的拳术,保你成功。”所以,后来形成了以刚硬见常的尹派八卦掌。

   再如,人称“大枪刘”的刘德宽,是当时河北武术名家,以枪术文明,见了董海川,演练了大枪。董海川说:“练的不错,可惜扎不着人。”刘德宽说:“我靠大枪闯荡江湖,怎么能扎不着人?” 董海川说:“不信你就试试。” 刘德宽说:“扎您行吗?”董海川说“行。”刘德宽拧枪就扎,董海川用两个手指捏住枪尖,咦的一声,一腆肚子,枪杆就戳在了刘德宽的胸口上,刘德宽倒翻在地。起来就磕头拜师。董海川也是因材施教,后来刘德宽传下来的八卦掌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象这样的事例很多,董海川的弟子多是带艺投师,董海川从不要求他们放弃前学,而是帮助他们把原来所学的技艺有机的融入八卦掌的拳理之中,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拳种,什么流派,只要符合八卦掌原理,就是八卦掌。董海川所传之八卦掌要求在套路演练和技击攻防上要,两足不停地绕圈走转和在走转中不停地变换掌法,八卦掌门人受董海川先师风范楷模的影响,海纳百川,开拓进取,使八卦掌不断发展,自然形成了各种流派。现在名气较大的有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等。

   记者:太极拳和八卦掌确实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无限的魅力。那么请问,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太极拳和八卦掌,您有什么见解?

   张全亮:目前,太极拳和八卦掌已经部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习练者众多,在国内外的传播速度也很快。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保护和抢救了呢?绝对不是。不能只看到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形势的严峻程度。

   太极拳、八卦掌与其他门派武术一样,现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受到单纯追求套路演练效果、注重大众健身、注重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现代武术的冲击。二是受到跆拳道、柔道等外来搏击技术的冲击。三是传统武术的传承青黄不接,没有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展示平台,导致传承队伍无法巩固。打个比方,传统武术像“一锅肥肉”,文学家、艺术家不断的从中捞取素材,创编成武打电影、武侠小说,把传统武术艺术化了,外国人所了解和佩服的是这些虚构的东西, 不是传统武术的真实情况;现代武术不断从中捞取素材,加工创编成竞赛套路、表演套路,依靠行政力量在全国上下推广;外国人也不断的从中捞取素材,创编成这个道、那个道,制定规则,反过来再向国内倾销。可是,传统武术这锅里的肉却越来越少、汤也越来越少,没人加肉,没人加汤,慢慢地就会发展到“人死武亡”的地步。没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传统武术很难与现代武术、外来武术等这些冲击相抗衡。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太极拳和八卦掌多是现代人创编的,多重视套路的多样化、规范化、形式化,对其内涵、内劲、心法、技击作用的研究不够深入。推手是一种技击训练方法,但是太极拳有点、打、拿、发、摔等多种技法,推手只是练发劲的一种技法。长期这样练下去,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就会退化。八卦掌的技击也多是停留在套路和对练上,贴近实战的东西却很少见了。

   真正原滋原味的、朴实无华的、世代嫡传的、接近原始真相的太极拳和八卦掌,还散在民间,还保存在少数嫡传的传人身上。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和八卦掌都是以防身抗暴为精髓,这是真正需要保护和抢救的。这是根和种子。如果根和种子没有了或者弱化了,那么结果就是物种灭绝或者品质衰退。对于太极拳、八卦掌的传承和发展,抢救是最为紧迫的首要任务,其他武术门派面临的也是同样处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要求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可以说思路明确,切中要害。这些要求也完全适用于太极拳和八卦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太极拳、八卦掌这两个优秀拳种,技术上的总体思路应该让现代靠近传统、用传统来提高现代,政策上要给予支持。进一步讲:

   第一、太极拳要抓提高。现在,太极拳练习者的队伍非常庞大并且在不断扩大,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但基本上都停留在一般的套路练习,把太极拳当成体操,对于太极拳的传统规范等多不知晓。这样练习,健身效果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技击。应当让这些习练者向传统太极拳靠拢,引导他们学习一些传统太极的理论、心法、技术要求和攻防用法,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太极拳的发展后劲。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应当多做些组织工作。

   第二、八卦掌要抓发展。八卦掌没有太极拳发展得快,主要原因是八卦掌在传授方面比较保守,一直披着神秘外衣,令普通群众望而生畏。另一个原因是易理难精,如果传授不当会使学习者莫名其妙、没有兴趣。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八卦掌的宣传,组织八卦掌优秀传人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以此促进八卦掌的发展。另外八卦掌还要注重流派发展,不能大权独揽,应该像太极拳那样成立八卦掌各流派研究会,有利于发展。

   第三、有关部门应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加强对太极拳、八卦掌的挖掘和整理,给各流派传承人以一定支持,增设太极拳、八卦掌的展示平台,使其与现代武术、外来搏击术具有平等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