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世界太极拳网 2011-1-24 15:52:42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艺术,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法则,然而文武之道却是相辅相异的。以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为例,两者同源而异流,其形象、神韵、刚柔之气,学练程序、艺术效果等,彼此互通、交流、融会诸方,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同源异流 太极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高层次的文化遗产,其理论基础是《易经》阴阳八卦学说。太极拳始自何时,尚无文字可考,但传说甚古。据杨氏文献记载,太极拳为宋元张三丰所传,定名于明代王宗岳,在王宗岳之前已流传于我国南北等地。太极拳内涵极厚,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辩证思维与武术、医术、导引术最完美的结合。涵盖着阴阳、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化发、意力等一对对矛盾的辩证统一。 中华文化无不起源于《周易》,其中中医学与汉字尤为明显。汉字如同国画、书法一样,充满了大写意,每一个字,每个笔画,都折射出中华的根——东方传统思维形态及内涵,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富深邃哲理的意音文字。现在汉字已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文字,如今汉字是全世界输入电脑速度最快的文字。专家们说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电子计算机将来采用声控系统,它将摒弃由英文字母组成的键盘。这样象、数、形、声兼赅的汉字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古老的汉字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最完整系统的文字和书法艺术,是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三千三百多年前奴隶时期的甲骨文。然而就在198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西安市西郊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原始初民刻的甲骨文。这批甲骨文结构严谨、文字刚劲俊秀、清晰可辨,与殷代甲骨文相近。而且比殷墟甲骨文要早一千二百年,从这次考古发现上,把我国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提前到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以上。至于汉字的发端则更为久远。“古人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即文字之始,乃上古记事、记物之符号。”(《周易与文字》)“卦者其名,画者非卦,乃伏羲初制文字。”(《诚斋易传》)如果从伏羲画卦表义算起。汉字已有七千年历史了。 古老的中国汉字源于八卦,源于易学。毫无疑问,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同步的,它不仅与太极拳同源并且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内涵深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形式之一,穷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会作者的情性于纸上。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系统。概括书体主要可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各类又可分为小类。
书法艺术讲究用笔、结构、布白、墨法等。运笔是书者基本功夫,主要有中锋、侧锋、偏锋、裹锋、衄锋、圆笔、方笔等手法。笔法内涵是指刚柔、湿枯、黑白、提按、顿挫、转折、粗细、曲直、向背、疏密、揖让、动静等阴阳互补的矛盾统一形式。在笔画的粗细搭配上,有粗细变化较小的;也有粗细对比强烈的。由于笔画可长可短,可正可斜,可曲可直、可粗可细,它们之间又有种种不同的搭配形式,所以在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好比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变化无穷一样。 上述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一文一武,同根同源,皆源于史前的八卦学说;具有同样深邃的理论知识,缜密的规范要求,同是易学难精、顶峰难攀同源异流的科学艺术。 二、皆繁而严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内家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裹铁之术,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都含有相当哲理,外形和内在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较为全面地提出:虚领顶劲、松腰、气沉丹田、立身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项,是讲练拳时要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方能精神提起;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松腰,是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转动灵活;胸微内含利于气沉丹田,拔背使气贴于背,利于力由脊发;沉肩坠肘是松肘坠肩、气集丹田,全身得力。这些外形上的要求,还要时刻注意“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及手与足合。“十要”中的内在要求:要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分虚实是阴阳变化之理,虚实能分,全身运转轻灵;用意不用力是不使用分毫之拙劲,方能轻灵变化;上下相随者,是周身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动作中腰动、手动、足动、眼神亦同时开或合;相连不断是讲练拳时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动中求静,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也。这些内在要求已含有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的基本要领在其中也。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变化很多,同太极拳一样,涵有深邃的理论、渊博的文化知识、严格的规范动作。书法艺术主要讲究笔法。笔法是指书法的点画和用笔的方法。笔法具体讲是书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技巧以后,用各种书体即真、草、隶、篆诸体学习和创作中的笔法。在笔法中用笔主要有方、圆之别:有楞角者为“方笔”,无楞角者为“圆笔”。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讲:“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