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对《杨式太极入门拳》的认识 易学易记效率很高

武魂 2011-1-30 16:41:43

  《武魂》杂志今年8、9、10期连载了沈阳丁吼涛老师创编的《杨式太极入门拳》套路,我们都是丁老师的学生,以下是我们习练这套“入门拳”的体会。

   曹奇:一直感觉太极拳的动作变化虽然舒缓,却一刻也不停歇,根本看不清,太难学了。而学了丁吼涛老师创编的杨式太极入门拳,终于找到了习练太极拳入门的钥匙。我看老师每个动作都重复若干次,这就给了我仔细观察反复模仿的机会。反反复复必有收获。最初的信心就这样建立起来。

   丁老师写的《杨式太极入门拳》那本书是我学拳的拐棍。翻开书,书中那些老师的拳照在眼前就活起来,就像老师在面前教我。步幅迈多大,手臂抬多高,脚尖撇出多少度,眼光注视那个方向……书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拳场上没看清的、没听准的、没记住的,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在入门拳的教学中,丁老师把杨澄甫大师的“十项要领”贯穿其中,在教入门拳的每个动作时,丁老师一一讲解“十项要领”如何体现,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做得不合适的地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着入门拳循环往复的练习,我们对这十项要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来学习八十五式套路时,就顺利多了,我和拳友们没有人因为难学难记而辍学。

   王刚:丁吼涛老师编排的杨式太极入门拳,是以杨澄甫大师的“太极拳说十要”为基础、为指导。丁老师说:“十项要领是练拳的灵魂,是太极拳的规矩,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但要熟记在心,而且要逐步融汇贯彻到练拳的实践中;入门拳强调“松”和“静”,老师说,不放松,一辈子不能进入太极境界。松不等于懈,松中要有意,用意念去体会关节在松开,韧带在拉长;入门拳编排合理,衔接自然,组合流畅,适于中老年人和初学者习练。除了起式、收式,只精选了八个拳式,如野马分鬃、云手、揽雀尾等,删去了分脚、蹬脚、金鸡独立等较难动作。这八式即可单练,又可重组,便于初学者反复演练,打下入门基础;入门拳强调转换是否清楚?劲力是否完整?蓄发开合是否得机得势?是由浅入深、登堂入室的阶梯;拳友中不少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他们通过练拳,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症状得到了控制。大家普遍感觉到,练拳以后脚下有根,走路有力,上楼不喘。感到神清气爽,身体健康。

   刘恩平:丁老师说,练太极必须从基本功练起,他自编的《杨式太极入门拳》,就是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练拳的经验。入门拳的特点是易学易记,由于是单式反复演练,从而既熟悉了拳路,也夯实了基本功,较快就培养其对太极拳的兴趣,少走了不少弯路。我多年在办公室伏案工作,身心疲惫,自从学习太极拳,体会到了太极拳对身心双相调节作用,有时工作劳累了,就做几个太极拳动作,以意领气,意到气到,马上觉得精神饱满,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

   黄人浩:《杨氏太极拳入门拳》是丁吼涛老师认真研究总结了传统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架构成和技术特点,从中找出八个基本拳架,这些拳架既适合中老朋友健身习练,又为传统武术爱好者练功指明方向。这些动作是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反复出现次数最多,最关键的拳式,占整个套路的44.7%,也就是说:学完了这套《入门拳》就等于已经学会了整个套路的近一半动作,并且已经了解了练拳的基本知识,要领和练法,这就为今后学习整套的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打下坚实基础。

   太极拳功夫的修炼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首先要从拳架学起练起,拳架的工整协调是练功夫的第一块基石。入门拳把变化的的拳套删繁就简,改成几个可以反复练习的功夫架,真正是掌握练拳要领的捷径,在看似简单的动作中,慢慢的练,慢慢的品,一点一点把功夫的内景练到身上。

   向丁吼涛老师学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记得开始学拳的时候,老师是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教授,一个动作不学好是不能学习新动作的,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才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正楼不高”的道理。《入门拳》易学易记、化难为易的特点,不但适宜于青壮年,更适宜于中老年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其中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温文尔雅,轻松匀缓,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等风格,必将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