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分野
赵幼斌 2011-1-30 16:41:26
习武的人有句行话,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是说看一个人打拳,只要练几招,便知他身手有没有东西,是内行还是外行,是有功夫还是花架子等等。这里的“有没有”很重要,不同的体育项目,比如不同的拳种流派、舞蹈体操等等,都有它们的自身特点及特定的表现形式,包括它们的内涵和功用,都必须或尽可能地充分体现它们各自的特色,方能称为“有没有”。尽管任何运动都有健身强体、塑造形象的作用,甚至在表现形式和防身御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或相近之处,但它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这就如同体操不能替代拳术,京歌不能替代京剧一样。
就拿杨式太极拳和体操来讲,体操身法多为挺胸收腹,突出昂扬健美之体态;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涵胸沉气,突出稳固轻灵之机势。假设有人既采用杨式太极拳速度均匀、柔和缓慢的特点演练,又以体操昂扬的姿态去表现,这能称为太极拳的“行家里手”吗?反过来,如果用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展示体操的风采,那他肯定不会成为体操王子或体操皇后。所以,不能认为慢的、匀的、开的、柔的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或者就是杨式太极拳,而必须从拳术的动作功用、技术要领和太极拳的运动理念来理解和展示它。
那么,何为太极拳呢?简单地说:
1.太极拳首先是拳,拳的概念就是攻防技术。因此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并带着招法的内容去练,而不可通过空泛的肢体动作或想当然的技术动作去练;
2.同时要用太极的哲学理念来指导其演练的动作,就是用阴阳互化的基本辩证关系,来熔炼动作中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快慢、内外等对立统一而互育互济的变化关系,以及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运动机理来造就太极拳特有的演练气韵。这种气韵是以这种太极思想和文化做铺垫,加上长期刻苦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形成,单追求动作的形似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准的;
3.仅有动作的技击内容和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作指导还不够,还要靠太极拳运动要领的贯穿才能完备。比如动作中要做到“顶悬”、“放松”、“沉肩”、“坠肘”、“涵胸”、“拔背”、“用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而节节贯串等等这些“约束”条件,要用这些约束条件来“制约”和“改造”那些扬头、挺胸、板腰、腿飘、跪腿、过膝等等不正确的现象(或还没认识到这些是不正确的现象),形成太极拳所需要“约束”条件下的自由,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演练要求。这里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比如“掌”(不包括其他拳的掌法要求),杨式太极拳的掌展开后应当是像瓦片状,手指和掌心微凹自然顺平,并随着动作的屈伸微有开合,则张弛有度,气息畅通,劲势自然贯串。若是做成手掌伸平,甚至手指后翘,特别是食指后翘,看似手有精神,实则它是僵的、张扬的、不自然的,因此不能称为太极拳的手,可能就应当叫“太极操”的手了。
总之,太极拳和太极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不管是练传统太极拳也好,还是练国家套路也好,都要符合上述太极拳的诸般条件,才能走出太极操的误区。有人习惯将国家套路,如24式说成是太极操而加以指责,这不完全正确。因为24式太极拳也是源于传统太极拳,只是简化了套路,并非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倘若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因素,那就不成为真正的太极拳了。
另外顺便也强调,太极拳并无快慢之分,是可快可慢,也可快慢相间。认为慢练就是太极拳、或太极拳就是慢练的认识,也是个误区。动作慢练只是太极拳一种特有的锻炼方法,其实慢练的极意是为了更快。所以慢练太极有它十分丰富的积极意义,这里不多赘述。总之要理解太极的真意是无形无状,能看到的东西是体现了这种奥妙的存在;太极拳的真谛就是随心所欲,能演示出它无穷的形象。然而,不管快练也好,慢练也好,都要符合前面所说的以太极之名,认识太极拳所赋予的内涵,方能避“太极操”之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