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首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联谊会纪实

2011-2-12 16:49:02

  日期:二0 0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

   地点:苏州太湖宾馆

   主办单位:上海同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

   邀请人:石月明教授(上海同济大学计算器系)

   应邀出席联谊会的杨氏第五代传人:

           马伟焕(香港)--杨守中传人

           石月明(上海)--傅锺文传人

           李 正(广东)--赵 斌传人

           罗邦桢(美国)--郑曼青传人

           陈国桢(上海)--傅锺文传人

           孟宪民(杭州)--牛春明传人

           郑可达(美国)--郑曼青次女

           洪日镜(广西)--傅锺文传人

           赵幼斌(西安)--赵 斌幼子

           徐忆中(台湾)--郑曼青传人

           郝宏伟(河北)--傅宗元传人

           莫汝东(杭州)--牛春明传人

           顾树屏(上海)--傅锺文传人

           黄明山(南京)--田兆麟传人 

           董茉莉(香港)--董英杰幼女

           路迪民(西安)--赵 斌传人

           翟金彔(邯郸)--傅锺文传人

           魏 权(武汉)--陈微明传人

   联谊会会圆桌会议主题:

   一、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如何团结及发展第四代所凝聚的成果

   二、检视推广发展中的问题

   三、联谊会的组织形成与沟通渠道

   日志:

   *、八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我带着老师李仁旭先生的叮咛与祝福从美国马利兰州出发,与罗邦桢老师、郑宗师 曼青的次女可达小姐,以及戴娜小姐与陈柏仁先生一起在旧金山国际机场会合,一行五人前往上海参加首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联谊会。

   飞机到达上海时已是二十二日深夜了;可达、柏仁与我在家父的寓所暂宿一晚,罗老师与戴娜则落脚于其兄长家里。

   *、八月二十三日 星期六:

   上海市(以及整个华东地区)正值数十年来破纪录的酷热,加上高湿度令人挥汗如雨。上午十时前往同济大学招待所报到,每两人合住一间客房,不少前来报到的第五代师傅们及其门下已在大厅中相互介绍与寒暄;罗老师的周围更是热闹,前来致意与赠拳书的师傅们络绎不绝。

   晚宴在招待所举行,邀请人石教授一 一为每位的五代传人介绍,并简略的说明此次联谊会的行程与时间表,原本在同济大学校园内的会议场所,因故改在苏州太湖畔的宾馆举行,取其环境清静,风景优美,实为一避热的佳处。

   晚间徐忆中太师伯偕同弟子周佰志、王治华、傅昆鹤老师从台北赶来报到。罗老师与我们挤在徐太师伯的客房内谈天说地至深夜方一一回房就寝。

   八月二十四日 星期日:

   晨八时半在同济大学校门口合影留念后,在炙热的高温下大家匆匆登上巴士驰往太湖。中午在太湖湖畔的水仙宫餐厅用餐后,即进驻半山腰的宾馆,其设备虽简单了些但不失洁净纯朴,双人房内有空调设备及浴室,每天有专人打少扫整理。

   下午三时准时开会,一间会议室由全体第五代传人围坐会议桌,其它人员则散坐在外围旁听、摄影、及作记录。

   会议主持人石教授简短的说明了会议主题,接着由各传人介绍其师承背景。(以下以发言次序记录)

   一、 杭州孟宪民老师(是牛春明前辈的外甥):

   他简短的追述牛老师的武功及武德;他强调牛老师在世时与同门切磋推手时都彼此尊重,也从不批评同门,并且相互约定是〝文推〞或〝武推〞,文推即不动脚,武推即无界限如散打。

    一九五六年牛老师代表浙江省赢得全国比赛,仍谦逊的表示〝强中还有强中手〞。七十六岁高龄时,与一壮士在花园友谊推手,未料对方脱手偷袭,牛老师坐腿掤出,使对方弹落花台,事后被众人说成〝大力士〞,但牛老仅说〝不过是借人之力,顺人之势〞,并否认〝空劲〞之传言。

   二、赵幼斌老师:

   赵幼斌老师则细说其父赵 斌先生从小与澄甫宗师学拳,一九四三年后在西安长期义务教拳。赵 斌先生为人性情温和,从不夸耀自己,他常自谦与学生们一起学推手,教学生做人、为善,不要事斗,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他认为太极拳的功夫是无止境的,而且是教学相长,多学多练,再学再练。赵幼斌老师说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继承的传承从而发扬光大。

   三、黄明山老师:

   黄明山老师说他自己年轻时乃一拳迷,每天在上海外滩公园与张庆鳞学拳,继而与田兆麟学推手。田老师拳架圆畅,常在公园表演推手,一边推一边谈笑风生;他推手时不论是与外人或是自己学生,皆能将对方双手缠住动弹不得,然后轻松的发人出丈远。很多学生认为田老师出手太重而不敢与其推手,田师则认为学推手要先学被发才能有所体会和领悟。

   四、董茉莉女士:

   董茉莉女士是董英杰前辈之女,她娓娓地叙述其父当年长期跟随杨澄甫南下教拳;当父亲在家时从不谈论在外与人试手的事情,她记得仅有一次有位高阶官员要求与其父交手,杨师交待他不可输,亦不可赢,让父亲十分为难。

   她父亲平时十分低调,不喜欢学生在外招惹事情,在创立武管时亦只冠名〝董英杰太极健身院〞,他总认为健身就是幸福。董茉莉说同门之间要互相尊重,既是朋友也是兄弟,彼此和睦相处最为重要。

   五、郑可达小姐:

   郑可达小姐为郑宗师曼青之次女,她在会议上向众多只闻郑氏之名而不知郑氏其人的同门传人简述了其父的事迹。她说其父练拳起步较其它同门为晚,初学拳时练练停停到第三次才真正下定决心勤练,但也仅为了健身,以期能将他第三期肺病治愈即已满足,及至杨澄甫为感谢他治愈太师母的痼疾而倾囊传授杨家功法,纳其为入室弟子,抗战期间,郑氏任湖南省国术馆馆长之时,蒙湖南省主席何 键之恳请设立杨氏太极拳短期训练班,以三月为一期将省内各县市国术馆的教练调来集训,统一教学,因限于时间不得不将杨氏长架缩短以期成效。他一生淡泊,晚年教拳时秉持有教无类的宗旨,并将太极拳传向西方社会,实为现今太极拳在欧美地区蓬勃发展的最关键动力。

   罗邦桢老师随后补充了郑氏于一九四七年从南京专程去上海拜访大师兄陈微明的一段故事,他说郑氏为了请陈微明师兄审阅其所著的《太极拳十三篇》中的简易拳架,在抵达陈府叩门后,郑氏一见师兄开门就跪地请安,前辈敬长之风范实为后人深思。与会众人闻之,莫不动容,给予热烈的掌声。

   徐忆中大师伯亦当场分赠衣衫给所有贵宾作为纪念,衫后印有郑宗师的亲笔诗句,由可达逐句唱念并解释其中含意。

   六、马伟焕老师:

   马伟焕老师年少时在香港从杨守中学拳,他细数杨师自八岁由澄甫亲自教拳,十四岁当助教,十九岁即独立出外教拳,澄甫去世后由守中一人支撑家务业;后在香港、元朗授徒达三十六年之久。

   马老师忆及杨师授徒从不对外招揽,皆是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连仅有的招牌都是只在自宅外挂一〝杨守中寓〞而已,杨师教拳采一对一教学,其进度不一,因才施教,教学的方法十分传统,严仅的要求全部武功学会后,得其满意方能拜师入门。

   马老师目前在香港成立了杨氏太极拳总会,有会员两千余人,他自谦为继承杨氏太极拳传统以及培育下一代略尽棉薄之力。

   七、郝宏伟老师:

   郝宏伟老师是与会第五代传人中年龄最轻者(三十七岁),郝老师九岁即随其父郝金祥习杨氏老架,继而拜傅宗元老先生为师,傅师去世后又入赵 斌先生门下。郝先生提及傅宗元老师个性木讷、朴实,终年练推手磨破上衣袖子好几套,傅老师的练法是从重力训练中逐渐松柔下来,例如以双手持石锁来盘拳架即可见其功力,傅老师对杨家忠心耿耿,澄甫宗师去世时,即由傅师护灵由南京伴送至河北永年家乡。

   八、石月明教授:

   石月明教授为傅宗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之一,又兼为傅老师的私人秘书长达二十二年,他透露了很多傅师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他说傅宗文先生一生笃守澄甫宗师的拳架并且认为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拳架是澄甫宗师最满意的拳架,惟每一式与式之间的转折细节傅老师则常请教同门师兄们以补自己不足,他亦常提醒我们:太极拳的天下是杨家打出来的,杨家的拳架若需要改,前人早已改定,轮不到我傅宗文来改;吾辈练拳就是要苦练,傻练。

   石教授说杨家第三、四代的传人的人生思想,精神哲理乃至起居都值得我们深思借镜,他说傅师一生教拳从不收费,所指导的学生有三十万人之众,使杨式太极拳能普及全世界各角落,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仍受邀到美国马利兰州巴城讲学。傅师不求名利,他常年协助国家体委办太极拳研究班不取报酬,只领到一面〝武德高尚〞的奖牌以及一枚奥运奖章,以表扬其终身对体育的供献。

   九、洪日镜老师:

   广西洪日镜老师接着补充了傅宗文先生莅临广西时对他的教诲,他说傅老师常说没有杨式太极拳就没有傅宗文,学生们只需按照澄甫宗师的拳架与要领揣摩勤练,以后便能知道其中的功能与道理,而今天所谓的太极拳多是让知识分子愈搞愈复杂了,傅老师又强调:天下没有一个秘诀可以让人不练就可以成功的。

   八月二十五日 星期一:

   清晨六时,山脚下的村民已开始耕作。我与戴娜练完一套拳之后,不少师傅围上来很好奇的看着一位外籍女士与我这位大汉的推手练习。我接着与一位师傅礼貌性的搭了下手,我两手粘手定了约十分钟,虽说在外型上没有什么动作,可是双方在意念中的攻防却是一波接一波。在旁边观看的一位年轻人(一九九二年全国推手六十五公斤级冠军)很客气的希望也能同我搭搭手,结果他一上手就缠抱,我俩玩了好几回合弄了一身汗,却倒也交了一位朋友,他对我提到国内很多的推手运动员受艰苦的训练就是为了参加比赛,一旦能在大型赛事上得到优胜则前途似锦,名利兼收,可惜大多数因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成果,也不图继续进修,当发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候,想要东山再起已是时不予我了。

   上午大家乘船游太湖,在船上品茗赏景,湖面吹来微风减去不少暑意。师傅们三三两两的交谈欢笑,将彼此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可达十分平易近人,身为艺术家的她,为多为大师各画了一幅速写肖相,快速又传神,博得不少赞叹与掌声。

   下午二时三十分准时开会。今天的议题是的五代传人如何团结联谊,相聚形式与沟通渠道,以及探索发展所面对的问题。

   一、联谊会的宗旨是发展杨氏第四代所凝聚的成果。第五代的传人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无法聚首、这一次虽然有很多同门无法出席,但是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二、参考日本发展太极拳的背景,在一九五O至一九六O之间,大多是台湾的同道背聘去教拳;至一九六O日本人开始来大陆学习简化太极拳;一九八O初在日本的媒体上出现了乌龙茶的广告,以三位中国人打太极拳的图象来宣传而造成轰动,继而促动了太极拳在日本的风行。

   三、国外的太极拳潮流已经在蓬勃发展,而我们国内的太极拳界却在打瞌睡而没有觉醒。从推广发展的前提来看,若是每天为了打拳而打拳则成效太慢了,如今日本已经成功的从中国把太极拳搬运回去,我们第五代有责任来承担振兴,发扬的任务。

   四、全体出席的传人举手表决通过〝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联谊会〞的正式名称,以及其作为规划发展的常设机构。

   五、联谊会会需有常设地点、经费,以及工作人员以办理联谊等事宜,但是基于现行的组织法规十分严格,联谊会不妨以松散的、自发性的方式活动,由每次会议中选定下次会议地点及议题。联谊会总连络人请香港马伟焕同门担任,其它地区各选一位传人作为联络人,例如美国地区不妨由罗邦桢同门担任,台湾地区由徐忆中同门担任等。

   六、全体表决通过明年(二O O四年)联谊会在河北邯郸市举行,日期订为九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由河北石家庄的郝宏伟老师为召集人。

   七、对于〝第五代传人〞的定义以及资格的审订,应该是

   (一)、杨式太极拳第四代的传人

   (二)、对于太极拳有公众认可的推广事迹及影响与贡献。

   (三)、经由联谊会认定并邀请这些传人来协同努力推广杨式太极拳。

   [对于议事性较高的杨式拳架的统一,各传人也热烈的发表了看法:

   一、部份传人对拳架统一的看法是建立在推广和传承的出发点上,因而主张拳架必须有统一的规范以利学习,但作为第五代传人并无资格来作此一决定。杨澄甫宗师所传下的《体用全书》中的拳架是我们的典范,亦是宝贵的遗产。目前很多地方推出万人太极拳表演,气势很好,而杨式的传统拳架却乏人问津,甚至很多人想学而无处可学。如果能将其统一,以后的传人或将会逐步趋向一致,而成为一定的规范,这也是我们第五代传人对杨式太极拳应做的事情。今天清晨很多人都在演练套路,每个人的拳架似乎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如此第五代的拳架已经不易统一了,但下一代是一张白纸,若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由此可见杨式拳架标准化的重要性。

   二、其它对拳架统一的看法则站在现实的考虑上讨论。有人提出澄甫宗师所传的拳架只有一套,但是陈微明、牛春明、李雅轩、董英杰、田兆霖、郑曼青……等第四代传人的诠释皆不同,甚至连杨家三兄弟的演练也各有不同处,我们第五代如何去统一?再说澄甫宗师所留下的只是定式,并没有两式之间的转折动作,自然难以规范。虽说《体用全书》是经典,但其中也有错误之处如〝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两式使用了同一张照片,事实上两者并不相同,还有其它在文字叙述上的一些小错误都须要修正,澄甫宗师的照片是珍贵的遗产,这的确不错,但是第四代传人们各个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领悟与风格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透过会议的方式来检视、讨论杨式套路中的一些分岐的地方,作出一个整合的意见让杨式爱好者与下一代传人作为参考。最重要的是不论在何种程度上的修订、增减,务必要保留杨家太极拳的风格与准则。

   以上对于拳架统一规范的讨论因牵涉太广,全体同意将此议题留待明年的联谊会中专题讨论。

   [路迪民老师向大家报告了他多年来钻研杨式太极拳的学术心得:

   一、认定张三丰为杨式太极拳的祖师。

   二、杨式太极拳的承传系统可确定为王宗岳、蒋 发、陈常兴、杨露禅。

   三、《体用全书》中所附的太极拳论为(明)王宗岳所撰,此为近人顾留馨当年籍审阅之名而自行删改之的。

   四、在校审杨振铎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刀、剑》第二版中已将〝杨式太极拳由陈式太极拳演变而来〞此一段文字修正、删去。

   五、太极拳史料的校正,有很多细节可能永远无解,而断代工程日衔接需要全体杨门传人的努力与共识。

   六、每一位第四代传人都下了很深的苦功而达到他们的成就,第五代传人是没有资格来变动他们传给我们的拳。

   *、八月二十六日 星期二:

   晨练,午餐后集体合影留念。乘巴士返回上海同济大学的招待所,此次联谊会圆满结束,大家分手时互道珍重,明年邯郸再见。

   此次联谊会为同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主办,由一个十四人组成的会务组负责大小细节,在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尽心尽力,在炙热的天气下为每一位来宾热忱服务却一无报酬,完全义务闭投入,有些人甚至还自愿提供赞助,实在令人感动与钦佩。石月明教授与翟金彔先生两人支持经费与保贵的时间更是使此次会议从无到有的催生者。

   此份报告是从个人在会议期间每日手记中整理摘录而成的,虽力图重现当时之讨论意见惟难免挂一漏万,若其中有失误之处请与会前辈们赐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