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极刚柔与四两拨千斤

沈寿 2011-2-23 11:02:33

  太极拳推手的劲路刚柔

   太极拳在劲路上以柔为主,柔中寓刚。

   杨澄甫先生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所谓“以柔为主”,就是经常使肌筋骨节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所谓“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像棉花里藏着一枚钢针。加上推手的走化技巧,这样在不发劲时外感就柔韧如棉;在发劲时,由于发劲前的极度放松和发劲时短暂的极度收缩,其一瞬间的张弛差就相对地大于一般拳术,爆发力自然也相对增大。然而放松训练、加大张弛差以及爆发力的训练,都不是一蹴即就的。而且周身的张弛虚实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即《太极拳说十要》所说的“用意不用力”。这样经过长期的意识锻炼,才能形成条件反射。若是一味用力,则张弛的速度就相对地变换较慢,且会出现迟滞的现象。

   所以《拳法·精气篇》说:“意莫在气,在气必遏;亦不在力,在力则涩。”这就是说,既不可尚气,也不可尚力。因此,“用意不用力”之说,不只是指“不用拙力”而言。清·杨福魁(1799—1872)从河南温县陈长兴(1771—1853)学会了老架太极拳,返回河北永年县原籍传习时,乡里的人就因太极拳能避制蛮力,称它为“沾绵拳”“软拳”或“化拳”。由此说明,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技击的传统特点,所以今人也往往把太极拳称为“柔性拳术”。

   四两拨千斤,顺势借力的方法

   要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就必须懂得顺势借力的方法,顺势借力换一句拳谚来说,也就是“四两拨千斤”。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所记的《趋避歌诀》说:“势猛君休惧。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这是我国古典拳论中有关“四两拨千斤”较早的记载。其方法应用是,随着对方的来势,接定对方的劲路加以引导,引出对方实劲,或引到对方重心偏移的瞬间,再随机发放。但还涉及机势并得、劲路虚实、落点正确等等问题。

   例如,对方推我,我不向前顶抗,而是采引对方的腕、肘关节,顺势引进或侧身柔化,向后侧采去。如对方重心偏移,我就采发,借其推我之力,使其向前跌仆;如对方在受采时,向后抽身,由攻转守以稳定重心,那我就顺其抽身之势,借其后退之力,插步用挤或按手发放。又如,对方猛力拉我,我不向后挣扎,而是顺势向前,用前臂向其胸前掤去,或用一手在另一手脉门上向其胸前挤去,或用肩部向其胸部靠去,或用开劲向其腋下捌去。以上种种方法都必须是顺势、顺劲的,同时必须上下相随,才能借到对方的力而还击其身。

   这既是太极拳的基本战术,又是体现太极拳战略原则的技法。所以太极拳推手就不准有丝毫拙劲蛮力,否则整个战略、战术原则都会受到破坏。从这一要求来说,太极拳推手确是易学难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