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雄老师的太极之路
世界太极拳网 2011-4-29 12:50:09
认识陈雄老师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了,听本地武术圈内的人说:七十年代,血气方刚的陈雄跟黄忠文等拳师学练南北外家拳,后来在彭子瑞老师(师承太极大师傅钟文,七十年代在钦州工作,八十年代调去北海工作)的影响之下改为学练杨式太极拳。那时候,我还未跟随陈老师学习太极拳。当时陈老师在文化馆的球场教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的认识也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表面介绍。但如何“用意不用力” 、“四两拨千斤”等等太极内涵,却是很模糊,有学员问时,解答得不尽人意。带着这些问题,陈师利用出差的机会,每到一处,就到当地的公园、广场、体育馆去找人推手,希望有高手来解答这些问题,但未能如意。1984年在上海参加业务会议,乘空余之机拜见了太极大师顾留馨先生和傅钟文先生,两位大师的解释使陈师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使陈师对太极拳痴迷的却是另一个奇遇。1986年6月,陈师因工作需要到成都广播电视设备厂学习电视差转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和往常出差外地一样,在公园、体育场找人交流推手。在人民公园太极拳辅导站教拳的杨泽林老师见陈师求学心诚又武德好,就对陈师说:“成都体育场有个叫林墨根的人在那里专教太极推手,他和我都是师承李雅轩先生(杨澄甫宗师的高徒、第四代杨氏太极拳大师)的,但我的太极拳技艺和教拳经验不如林墨根,你如想练出太极真功夫,就去体育场找他好好学吧!”
陈师与亲切和蔼的林师爷见面后,从林师爷眼中射出的神采,嗓音里传出的洪亮,以及与他握手的瞬间所感受到的绵柔、温暖,让陈师感到他老人家身上有着一种不可阻挡的非凡魅力。陈师和林师爷的弟子交手中,处处受制,有力无处出,或落空,或站立不稳,与平常所见大不相同。和林师爷搭手中更是被引化掷发,好在林师爷功夫了得,收发自如,有惊无险啊!林师在解答陈师的问题时,时而深入浅出的引经据典,时而让陈师频频亲身感受,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陈师对林师爷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恳请拜师。林师爷得知陈师的经历,感其心诚,于是在成都市东华正街63号(这是旧址,后来因城区改造拆迁房屋而搬到双林中横路53号)的家里收陈师为徒,教授杨氏太极拳套路和内传功法。
我是在1989年7月正式拜陈雄为师学练杨氏太极拳的,按照传统文化来说,我应该称呼陈师为师父。不过,陈师对我说:“林师考虑到因弟子及再传弟子众多,按照辈分称呼起来很麻烦,他就建议,‘干脆都叫老师吧,也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叫法’。于是大家对林师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林老师。这是林师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吧!我拜林墨根为师,就要好好的向他学习。你亦称呼我为老师,不用叫师父。”
广西钦州与四川成都相隔千里。陈师虽拜了师,却不能时时得林师爷的指点。为了学好杨氏太极拳,陈师几乎每年都请假去成都学艺进修。陈师平时练拳到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地步,总是默想师爷练功教拳时的形态、神态,结合恩师所传的练功心法,点点滴滴地悟出了太极之要、太极之妙。功夫不负有心人,练拳3年的陈师学有所成。1989年8月,经林师爷考核,陈师取得了授业资格,有幸成为杨氏太极拳传人的一份子。林师爷在授业仪式上语重心长地对告诫陈师:“你准备做授业传人了,我对你的要求就会更高。一是传人要有解惑、传道、授艺的能力;二是传人授艺时要付出多一点心血与汗水,多尽一点义务与责任……太极赋予拳名,就要练搏击之技艺。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养身心,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没有和谐的理念,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所以说太极是人,人是太极嘛!”如果一个人老是想赢、想报复,去斗力斗狠,他的心静不了又松不下来,怎能体悟太极拳的“舍己从人”与 “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要诀呢?林文涛师伯(林师爷的儿子)亦在授业仪式中即兴挥笔《心意歌》赠陈师:“一点四处都是空,意在虚无飘缈中。触物为实真变假,假里生真妙无穷。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悟得真空在色中。”
语言的不同,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陈师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是专门记录林师爷和文涛师伯讲解太极拳要领的。每次讲解完毕,林师爷都要拿陈师的笔记本来看,并修改,生怕语言上的差异,给陈师带来误导。每次到成都,林师爷都要亲自给陈师纠正拳架、功法和推手、散手,林文涛师伯亦精心辅导陈师。这并不是陈师练得不对,而是林师爷对陈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更高的太极境界。“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这是林师爷经常说的话。
陈师虽然取得了授业资格,但对太极拳的追求并没有停止,仍和往年一样,除工作之外,把可用的休假时间与省吃俭用的积蓄都花在去成都求学上。每年的春节、中秋节以及林师、师母的生日,林师爷也都会收到陈师的祝福和问候,平时的电话问候更不计其数。有时,陈师太忙了,没有及时问候,林师爷的电话就会打过来,叮嘱陈师要守住自已的功夫和注意调理身体。林师爷教拳有所感悟,就会打电话来告诉陈师,有时还是半夜的。
林师爷有时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关注陈师的拳况,如林师爷在1993年6月2日给陈师的信中写道:“现你功夫怎样?望你刻苦练功,默识揣摩,方能愈练愈精,功夫才能不断提高,同时也要为太极拳的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林文涛师伯亦配合林师爷动笔指点陈师,如文涛师伯在1989年10月11日给陈师的信中写道:“关于你提出的‘沉、提’问题,松沉时为什么身要下蹲一些?主要是着重去开胯,表现好像是下蹲了,而实质接手处仍在原位,只是手臂产生了螺旋滚动,方位变换了。只有开胯下沉,才能产生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下个‘提’字才能从脚跟而起,劲力滔滔不绝,如千斤顶托物,完整一气,纵然多大的上部压力也不可抗拒这种内力的发动……关于‘逥肠荡气’的要领,部位在中脘偏下处,先用手指放在其部位上,腹部放松深陷在极处,这时鼻出气,腰部膨胀,产生一种弹力,将手指弹回去。继而在深呼吸,将手指插入,反复做……‘水火相济’要领是弓步桩站立,后胯托前胯,前胯尽量上翻,上面胸部含胸,下盘沉塌,有对合相吸之意。相合时‘逥肠荡气’最明显……”
1992年在济南召开的太极推手研讨会上,林师爷“柔化刚发”、“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夫轰动了整个会场,“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林师爷归纳的推手要领得到了验证。与我和陈师交往较好的拳友傅能斌(师承太极名家陈正雷,曾任广西陈氏太极拳培训中心总教练,河南陈家沟太极拳馆高级教练,全国锦标赛太极推手“五连冠”、国际推手“四连冠”获得者)当时就在济南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过后傅能斌与我和陈师在钦州中山公园见面了谈及此事。林墨根的名字迅速传向全国太极圈,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前往成都求学,林师爷的日程安排也紧凑起来。1999年,七十九岁的林师爷推掉了许多邀请(这是林文涛师伯说的),应陈师和钦州市太极拳爱好者的邀请,不顾炎热的夏天,于7月份来广西钦州、北海讲学,使我们得睹大师风采(这段题外话,表明了林师爷和陈师已不是一般的师徒关系了)。在陈师家里坚持十几天给钦州市的太极拳爱好者传拳授艺,解惑释疑,使我们习艺有成。还在陈师家里的练功房拍下了太极拳教学片(VCD影碟),破例(按传统教拳的内外有别之说)的讲解拳架中拳式、拳势的练习要领与技击使用法,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许多年过去了,但我们还依然记得林老师在练功房拍摄前说的一句话:“学练太极拳之人要明拳理,掌握变化之道,从晓法则至无法则,从知规矩至破规矩,从懂太极功夫的练习与运用至不断修炼武德。”
2002年,由于83岁的林师爷胃出血,一年内住院动了三次手术,极度虚弱的林师爷躺在床上的时候一直靠太极内养功支撑自己。陈师知道了林师爷病后骨瘦如柴,很挂心他老人家的身体,2003年、2004年、 2005年、2007年,陈师请假分四批带了十几个弟子去成都探望敬爱的林师爷。晚年的林师爷对于太极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练拳经验对陈师说:“练拳首先要练到,练到后要悟到,悟到后要得到,得到后要用到,用到后要脱掉——把方法脱掉。这样才能达到脱规矩而又守规矩,不想规矩而自然合乎规矩的境界。”
本人虽追随陈师二十年,虽未得陈师功夫十之一二,却目睹了陈师学艺之艰辛和执着(陈师对太极拳的执着,受到了文涛师伯的好评)。川派杨氏太极拳在钦州生根、开花、结果和发展与陈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此文一是诉说陈师学拳来之不易;二是纪念已经仙去了的第五代杨氏太极拳大师林墨根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