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客观检测太极拳水平的简便方法
魏坤梁 2012-2-6 14:57:21
太极拳表演
自己与别人的太极拳水平如何,这在太极拳的交流与学习之中所受到的关注及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所有太极拳经典拳谱都反映太极拳的功夫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那就是“心死神活”因而能够“无须有心之运用耳”的“神内敛”、“令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的“沾粘连随”、“由脚而腿而身”的“内劲”与“球来似能吸住”的“接劲”。
这四个方面的功夫虽然就现在的科技水平而言还不能完全客观、微观、定性、定量地测试,但大致、基本的还是可以客观检测与相对正确评估的。
(一)“神内敛”的客观检测
无论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还是现代人体科学分析,所谓“神内敛”的“心静”都是太极拳包括健身祛病长寿与特殊武术效果的内因性根本源泉。
这种动态中的“神内敛”达到《授秘歌》注文所说的“心死神活”的程度,就能够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身受击处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跌出矣”。这不是说“敌跌出”以后自己还不知道,而是说自己使得“敌跌出”究竟使用了什么方法,自己在“敌跌出”的瞬间,意识还来不及将这一过程立即弄明白,是意识的识别与反应的速度跟不上动作反应的速度,是《心理学》所说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意识的支配而肢体发生“条件反射”的动作反应了。
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人体的动作是由“先天”的“元神”也就是“无思无虑”的“真意”支配的,不是由“后天”的“识神”也就是“浊意”支配的。
由此可见,杨澄甫先生所谓的“用意不用力”的“用意”,主要就是指“用真意”,而不是现代很多名家所说的使用日常思维的“意识”。
因为日常思维的“意识”属于道家所谓的与“真意”相冲突的“浊意”。这种“用真意”的状态道家又称为“虚静”。
一个人练拳与应敌能不能“虚静”,其实已经从内因根本上反映这个人太极拳的水平了。
因此,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里所说的“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实在是语中肯綮。
当然这种“虚静”是动态中的“虚静”,与道、佛修炼的“虚静”是不同的。太极拳应敌尚且如此“神内敛”,平时练拳当然也是如此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练拳总是用意识来支配动作,那么,即使是已经练了四、五十年的拳,这个人其实也仍然是属于初学阶段也就是“着熟”水平的。因为《杨氏老谱》明白指出太极拳中层阶段水平也就是“懂劲”的一个特征就是“无须有心之运用耳”。既然练拳也没有达到“无须有心之运用耳”,怎么能认为已经脱离了初学阶段.
“心死神活”的实质就是精神既达到如同熟睡时的没有任何思虑的静极默笃,同时神智又是非常的清醒灵敏,这种情形甚至会出现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清醒灵敏得在“无所为之中生出来”一种“灵感”,“有了这种灵感,在推手时,就可以无论对方如何来手,在其将到未到之际,我自己莫名其妙就会预先知道……不先不后很巧妙地将其来力化之于无形”、“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
这就是说,太极拳的“心死神活”不是道、佛修炼“入定”那样知觉全失的“空”,而是属于道、佛修炼中万念俱寂之“无”与精神提起之“有”的结合。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教授组织的对道、佛高人的测试与日本川烟爱义教授对超觉静思锻炼者的测试都证明人是可以达到这种状态的。这种状态在脑电图上的测试显示就是反映意识思维活动的β波消失、在反映精神清醒安静的α波的幅度比正常人还高的同时,出现了反映进入毫无思虑之无梦睡眠的δ波这种一般人不可能出现的图示。显然,在脑电图还不能遥测与测试导线不能长距离移动的情况下,简便地用脑电图仪对原地练拳者进行测试,有没有达到一般心静的“神内敛”以及有没有达到“心死神活”程度的“神内敛”也是可以客观评估的。如果一位“大师”或“宗师”经脑电图仪测试达不到这样的状态,那么,这“大”与“宗”就是名不副实了。
(二)“沾粘连随”的客观检测
太极拳的功夫中,只有“沾粘连随”与“接劲”才是太极拳所绝无仅有而独具的。“接劲”的实质其实极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沾粘连随”,也就是“随屈就伸”,不过是属于由没有接触到接触的“随屈就伸”而已;而一般所谓的“沾粘连随”都是指接触之中的“随屈就伸”。
因而李雅轩先生说:“太极拳讲沾粘绵随是最好的优点”。被后人所称为的《王宗岳太极拳论》通篇阐述的就是“随屈就伸”,其全过程就是《打手歌》所说的“不丢不顶”的“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杨澄甫先生将其概括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
根据这些经典,合格的最基本的“沾粘连随”完全可以用以下简便的方法客观地检测与评估,那就是一手小臂横置于胸前,或者一手小臂斜置于面前,然后让别人的双手放于这小臂的两端任意地推,必须①小臂不能主动地移动,②另一手不能“以横破直”地主动横推对方的手臂,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大多数的别人无论是平推、向上推、向下推,都能够既不凭借力气与体重顶抗住,也不被推倒或推得向后退,而是能够使得对方不能将力量作用到自己的身躯,并且最终使得对方落空形成背势这样的化解,这样才可以被认为“沾粘连随”基本合格地掌握了;如果做不到这样,那就是基本的“沾粘连随”功夫还没有掌握,那么,其所练的拳、所练的推手就是不合格的,或者是错误的,其太极拳的水平只能认为还在“着熟”的初级阶段。这样的人如果与人推手能够占上风,也必定是依靠力气与体重,必定是使用了外家拳的方法,并不是太极拳的水平高。
太极拳所谓的“放松”,其实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沾粘连随”的化解。由于上述这样的方法全面地反映了肩、胯的放松程度,客观地反映了《打手歌》从“上下相随”到“引进落空”的化解过程,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任他巨力来打我”,并且由此可以十分真切地体会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彼不动己不动”对于“沾粘连随”的最基本的重要性;可以十分真切地可以体会到“沾粘连随”的化解之所以能够成功,不能有丝毫的主动是十分关键的基础因素,如果自己无论是手臂还是身躯有稍微的主动,那么,上述这两种情况就不可能如此化解,因而这种方法也是经常训练与试验太极拳技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从不能这样化解,渐渐到了能够这样部分化解,再到化解一半、大部分化解,尽管不能完全化解,也客观明白地反映了这个人的太极拳功夫在不断进步。
如果能够完全化解了,太极拳的各种拳式就可以完全自信练得正确了,拳式里的动作也就会有了十分真切的实际应用体会了,因为太极拳几乎每一个拳式都是包含着类似的这一“沾粘连随”过程的。
现在许多推手视频,表现的都是外家拳的技巧,甚至就是弄虚作假的配合,并不是反映太极拳的功夫如何。如果真的是想让人了解、见识太极拳功夫,或者是相互交流太极拳技艺,那么,上述的方法实在是很客观与简便的。
(三)“内劲”的客观检测
太极拳的“内劲”,其一是力量;其二是“由脚而腿而身”的传递性,特点是力量比手臂本身所产生的还大、力量不是手臂本身肌肉局部紧张收缩所产生的,因而体力消耗小等。
类似太极拳“内劲”的力量其它某些武术也是有的,因此,“内劲”不是太极拳特征性的指标。
有许多人将“内劲”当做是太极拳特征性的甚至是最核心的、唯一的指标,这无疑是错误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太极拳是武术,武术是不能没有力量的。因而“内劲”的强弱也是太极拳功夫高低的一个指标。
很多人热衷于显示自己“内劲”非凡,但是往往是弄虚作假的表演,由于双方配合不可能天衣无缝的默契、协调与百分之一百的逼真,从而破绽不可避免而被明眼人发觉。
其实,既然“内劲”的要素之一是力量,就完全是可以进行客观检测的。因为物体的移动与变形的原因是力量,至于力量是“劲”还是“力”对于物体的移动与变形是没有区别的。因而,“内劲”的大小完全可以由娱乐场所的拳击测力器来测试,发劲推一下、打一拳,有多大的力量,测力器会自动地显示与播报,尽管不一定十分精确,也能反映出来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大概。
当然,也可以放一只50至100斤左右的米袋在桌子上,“内劲”的力量有多大,米袋能够被推多远就很清楚也有一个很客观的检测结果了。尽管米袋与人不一样,但如果都以米袋为检测标的,推米袋何尝不是一个客观、简便的检测与真实显示“内劲”大小的方法呢?
太极拳的“内劲”当然不仅仅是力量的大小,还有其传递性。
其特点
一是发劲的过程中手臂肌肉基本上始终是放松柔软的。肌肉的放松与紧张,其肌电是有变化的,但这种测试现在恐怕是没有条件进行的。
二是发劲的一瞬间双肩必然骤然下降,只是这种变化不少人难以觉察。
三是发劲的一瞬间手与身躯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四是发劲的一瞬间身躯必然向下沉坐,后脚是不可能提起的。手与身躯的运动方向与后脚是否提起这种变化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觉察的。
因此,观察发劲的一瞬间手与身躯的运动方向以及后脚是否提起就不失为是辨别是不是“内劲”的一个客观、简便的检测方法。这就是说,发劲的一瞬间手与身躯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后脚没有提起的,往往就是“内劲”。如果发劲的一瞬间手与身躯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或者同时后脚提起的,这种力量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力”而不是“劲”,实质就是体重×移动速度形成的冲撞力。
(四)“接劲”的客观检测
“接劲”是太极拳最具特征性的特点,是最高层次的“沾粘连随”与“发劲”的结合。正如郑曼青先生所说:“能接劲,便是懂劲之极致。功候至此,余劲皆可弗论矣……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
其特点就是“必须球来似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缓速轻重皆能如法,则粘提听放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于霎那间,其劲正在分寸之际,庶乎阶及神明矣。
显然,恐怕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说自己是会“接劲”的。
不过,“接劲”的“沾粘连随”也是可以初步训练与客观、简便检测的。那就是配合步法,用手臂去接别人击过来的篮球,既不能将篮球抓住阻止其飞行,也不能将篮球撞飞,更不能被篮球击中身体,必须手臂与篮球接触,不对篮球施加任何主动的力量而使得带着力量的篮球落空。如果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再结合“沾粘连随”与反应极快的“发劲”,“接劲”也就不难掌握了。
现在太极拳界的许多人既不知道太极拳的功夫究竟有哪些方面,也不知道太极拳水平应该怎样鉴别、测试与评估。
因而,张冠李戴、狸猫换太子、挂羊头卖狗肉、指鹿为马、天花乱坠信口胡诌的事情就屡见不鲜了,从而现代太极拳的理论与技术混乱不堪,任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近代太极拳家的一些可以经过努力再现的真实功夫传闻都被视为子虚乌有的神话,太极拳的所有古代经典拳谱也都被认为是“不懂武术”的胡说八道而均被抛弃,真正的太极拳于是就会渐渐彻底灭绝了,这样,历史上曾经真实出现过的太极拳甚至在历史博物馆里也找不到了。
显然,有一个被公认可以客观正确检测太极拳基本水平的方法,是改变这种情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