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科学解读:与太极无关的太极拳 六大流派的创始

光明网 2013-3-1 13:39:23

  作为拳中“国粹”,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太极拳名家李驻军表示,“太极拳既自然又高雅,练习太极拳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和诗的意境。”

   随着简易太极拳的推广,太极拳爱好者也遍及全国。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另外,太极拳在国外也日趋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李驻军介绍说,“它主要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力量完成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因为其全面,安全和适应性强,太极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捧。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得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在练习太极拳的这一年,多了一份充实,少了一份空虚;多了一份努力,少了一份懒惰。”跟随李驻军学习太极拳的徐奥旋这样写到,“我始终记得老师说的,学习和训练能给你带来充实和快乐,同时也会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苦,这一切都要承受和坚持。因为最终带给你的会是一生的幸福!”

   李驻军说,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能够有效地增大肺活量,并对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当然太极拳也可以增进运动系统功能。

   练习太极拳时各种步法的单腿支撑动作以及青少年进行架势套路练习和功力训练,均能提高腿部的支撑重点和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肌肉的力量,对肩、腰、关节瘀血等疾病均有防治作用。它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以意识指导动作,要求“意到身随”、“内外相合”、“身心皆修”,使人进入无虑、无我的闲怡境地。长期练习太极拳能消除心理疲劳、保持情绪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再配上典雅优美的音乐,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

   太极拳六大流派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小架两种。根据近代武术家唐豪考证,老架是清初焦作人陈王廷所编,小架套路是陈有本编创的。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编创。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

   吴氏太极拳:编创人为满族人全佑。他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拳法以善于柔化著名。

   武式太极拳:编创人为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

   孙氏太极拳:由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编创。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