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陈正雷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功

世界太极拳网 2013-9-26 14:19:30

  拳谱云:“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一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却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 

   综观上述:可以看出缠丝劲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过程与实践中的重要性。本人在先祖拳论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练拳与实践体会,对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产生、运动方式及其作用有了几点心得体会与见解,恕余冒昧,借此机会,宣读与众,不吝赐教。

   一、缠丝劲的产生

   陈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吁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问,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整套拳在练习过程中,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在这些规矩要求的指导下,通过旋螺转膝,旋胯转腰,旋腕转肩以及胸腰折叠运化之劲的引导,形成其根在足,形于腿,主宰于腰,贯串于手指的空间曲线螺旋运动,进而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这种内劲就叫缠丝劲。

   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运行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弧线的运行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要具备这种形象。这种形象的运动弧线叫“公转”,自身旋转叫“自转”。如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还有自身旋转一样。所以,太极拳要求一动全动,周身相随,以腰为主,节节贯串,周身无处不是圆。

   二、缠丝劲的运动方式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故在练习时比较强调与重视。缠丝劲的运动方式,陈照丕老师在理论十三篇中明确指出“缠丝劲分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都是结合中气运行的。”虽缠丝劲的方法很多,但在教人初练时,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什么缠法,只分出正缠、倒缠即可,也就是顺缠、逆缠法。缠丝劲在手臂上的具体表现为:在运行过程中,掌心由内向外翻转为顺缠,由外向内翻转为逆缠。如云手一势,双手在胸前做正面缠丝时,手下沉走下弧向里合劲至小腹前为顺缠,然后穿掌向上外翻上掤拉开为逆缠丝。缠丝劲在腿上表现为:凡脚尖往里合为逆缠丝劲,往外摆为顺缠丝劲。其它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身法,就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

   顺、逆缠丝劲是陈氏太极孝运动中相互矛盾、相互转化又互为其根的两种基本缠丝法,它们存在于太极拳整个套路运动过程中,并贯串始终。在这两种基本缠丝法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即: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大小缠丝、进退缠丝。其中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圆,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圆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内外结合,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应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在划弧线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

   从陈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来看,姿势繁多,动作各异,转换有别。但从它的基本缠丝来分析,所有拳式概不外乎“双顺缠”、“双逆缠”、 “左逆右顺缠”,  “右逆左顺缠”等组合方式。若按此规律经常分析自己的拳势动作,并记录成册,分清劲别。如果感到某一动作别扭,不得势不得劲处,就可以按照各组合的缠丝劲的路线凋整一下腰腿身法,以求得顺随,使姿势正确,逐步达到内外结合,也就是百般缠法,主宰于腰。

   三、缠丝劲的作用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练习陈氏太极拳能突破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陈氏太极拳正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①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

   世人皆知,太极拳是良好的锻炼身体方法之一,经常练习,能使人身体强健,精力充沛,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强者更强,减少疾病,延长寿命,为什么呢?一个人每天24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练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环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而不腐,户枢而不蠹的意思。

   以上所介绍的是练缠丝劲对人体循环系统的作用。陈氏太极拳的缠绕螺旋运动,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加强消化系统的机能,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秘增多,这就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得更顺利。所以加强缠丝劲的练习,能使人增强食欲,提高消化能力,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另一方面,健身法以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产生合理的生理负荷,使骨胳、关节、肌肉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效果,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强壮和坚固,在抗折、抗弯、抗压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都有了提高。

   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因而经常练拳的人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因而经常练陈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陈氏太极缠丝法对人体其它系统的功用就不再一一详解,正如本文开头拳论所讲:“……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却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

   ②缠丝功在技击自卫方面的作用

   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言论“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时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由以上两段拳论教导,我认为太极拳通过刻苦认真练习,得到中气阶段,养为浩然之气,内气充盈饱满,在太极圆转规律的前提下,任何外来侵力均难以侵入。如果没有旋转,力与力相碰,产生“顶抗”现象,正如现今比赛场上常出现的“顶牛”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运用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因为螺旋的曲牵半劲是变化的;任何外力压在螺旋的曲牵半径是变化的;任何外力压在螺体上,都能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这是科学的化劲方法。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是我国古老的、独恃的体育运动方式,为世所罕有。也是力学的向心力、离心力的具体运用。我认为琵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在内气充盈的基础上,结合技击用法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受到外来侵力的冲撞时,用不失瑚劲的旋贯力将力点化解,若有余力未尽,再加力相助,使其扑空栽倒。若对方感到力点被化,随即抽回时,就要马上转劲跟上加力,打其回劲,使对方跌出。这就是引进落空台击出之法;另一种是进击时的旋转穿透力。就是借机发人时,将周身之力集中一点,快速旋转加力,如子弹离开枪膛的来福线,有穿透之威力。这两种劲力都产生于螺旋式的缠丝劲作用,因此在技击方面,缠丝劲是极其重要的。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无论在健身方面还是技击方面,缠丝劲都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般人误认为太极拳轻柔缓慢,不能打人,不能打人是因为功夫不纯,没有练到缠丝劲。对此陈鑫拳论云:“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陈鑫又论:“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我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然闻真香。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