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极拳的用功形式
郑瑞 2017-3-10 18:07:05
[2017年3月11日是郑悟清长子—郑瑞先生诞辰100周年,现特刊登郑瑞先生太极拳文章一篇,以示纪念,并感受老先生对太极拳的感悟与传承]
第一节 站功
站功。场地无论大小,能容身即可,但要平坦,安静,有花木流水、空气清新之环境尤好。站功身法要端正,自头至脚要求自然空松,整体配合协调。
具体做法:虚领顶劲(顺直脖颈,脖颈中心有似线穿百会往上提之感。平常人的脖颈习惯是往前倾,顺直的方法是脖颈稍微后靠,下颔稍微内收);两目平视,不可着意外界物像的观察;微叩齿;舌尖轻上卷舔上牙根,上下嘴唇自然相合;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着力,就可达到松沉);含胸掰背(胸不挺,两肩微前收,背呈圆弧状);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双膝受上体压力务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两脚与肩等宽,成不丁不八步形,脚掌心空虚,脚趾踏地,脚前掌、脚后跟要均衡承受身体的压力;两手呈掌,十指微张(自然伸展)停放于两大腿前部稍侧部位。如此站好后意微关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过重,即成气沉丹田之状。
站功势成后,周身关节松弛,呼吸自然,气血循环周流畅通。站功得法,势成后有5种感觉:
1.百会穴像婴儿似的有呼吸跳动感、气的出入感、回旋感等;
2.舌下津液不断涌沁,遇此情况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
3.丹田处有微温和气动之感觉;
4.五脏之气行于两手指梢;
5.涌泉穴似有气在冲动。
除此之外,周身还有许多细微舒愉的其他感觉。否则必是身法和心意没有达到要求,或是站的时间过短,式成后未达10分钟以上。
站功符合法度后,保持安静的心理、自然的呼吸,即可收到全身平衡、阴平阳秘、元气生动、气血畅通的效果。
第二节 坐功
坐椅高低适宜,落坐后大腿与膝大致形成水平状。坐功身法同样要端正,上体要求均与站功同;区别仅在手足姿势上。两手掌面向下放于两大腿上,两手中指尖与两膝齐;两膝间距与肩同宽,并与两脚跟上下垂直,两脚略呈内八字形。
坐功同样要求心理安静,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周身关节松弛。坐功在达到上述要求后,过10分钟,也逐渐会产生站功的感觉。练到高层次,无论站功、坐功,均会使人全身有混圆虚灵、明静之感。
坐功在养生调气上与站功有相同效益,不同点是站功对锻炼人腿的支撑稳衡力有特别作用,而坐功对锻炼人的尾骨支撑稳衡力有特别作用。两者在拳艺中各有重要功能,可以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节 卧功
卧功有左侧卧和右侧卧两种。食后适宜右侧卧。方法为:
侧卧时枕头与肩平,右卧屈右肘,手心朝上平放枕上,以头枕之,耳朵放于食指与拇指间(此法可使耳朵空虚,不受堵塞);或手掌平放太阳穴前,沉肘松膀。左手掌拖伸放于左环跳穴上(卧时大腿向内一侧的位置)。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微屈停于右腿之上,左膝在右膝之上,左脚在右腿之上。
如此卧后,心情安静,呼吸自然,周身关节松舒,自然气沉丹田。左卧与右卧姿势正好相反。如此卧法身心舒适自然,气血循环平衡,也易人眠。所谓“曲肱而眠之,乐在其中”,即此也。凡睡觉若能保持此卧法,则为修功不断,其功能效益极利于养生。
第四节 行功
行功指平时走路的身法,重在保持上体端正,虚领顶劲,沉肘松肩,收腹含胸,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心不妄想,气归丹田。
行走时以身体带动两臂自然摆动,两脚步伐快慢和跨度适当。如此行走轻灵飘逸,有日行百里不倦之感。行功之法不独于养生健身有益,拳艺中的步活、身正也赖此基础锻炼,所谓“迈步如猫行”即此。没有长期行功锻炼和在拳功中的不断实践体悟,那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节拳功
拳功即练拳,以72式组成的太极拳套路进行运动锻炼。拳功是养生、健身、防身锻炼的中心活动。为了达到此综合效益,它制定有具体姿势转动变化和功能的整体要求。
第一节 因人施教
学习太极拳技艺,传授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传授者首先必须明确从学者的体质及学习目的。虽然太极拳技艺是老弱妇孺均可从习的养生健身运动项目,但在传授时应以从学者的身体素质和从学者目的的区别传授形式、内容。这和医生治病一样,病虽一类,但由于患者性别、年龄、体质不同,施药也就各异。在历代太极拳传授实践中,先辈们均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和结论。如体弱、年老、病人及部分文人,传授则以养生为主,拳艺附之,防身技击作参考;如幼年学者则以拳艺为主,技击附之,养生作参考;而青壮年学者,三者则可以齐头并进的传授,并严格要求。总而言之,依太极拳理论和实践,养生、拳艺、技击三者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只可以主要和次要参考。此即因人施教的方法。
第二节 学分四期
学习太极拳为什么要分为四期呢?因它理论渊博,与实践相结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则可能产生弊端。
第一期,为初学入门阶段。首先要端正姿势,明白方向,并以松柔为起步,认真地一势一招进行摸索学习。姿势由不端正到端正,方向由不明白到明白,动态由僵硬到松柔,日日研进,月积年累,不能草率。此是初学的关键。要培养从学者的耐性和毅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有言:“有志者事竟成。”姿势端正后,再根据各人的身体条件去领会掌握拳艺的要求。首先要松关节,柔筋络,为此身法运动要有原则性地放大。拳法中虽有“大则滞”的说法,但那是对高境界而言,是实践过程的最后总结。初学者不必过于拘泥于此,还是应当由大自然变小,由滞自然变灵为宜。因为,初学者如果身架不放大,就达不到松柔的要求,尤其是大关节,如肘、膀、胯、膝尤须放大,继而小关节一一放松。如此关关放,节节开,经络自通,气血自畅,筋骨自柔,才能臻人小而灵的境地。
第二期,在姿势端正、方向明白、形体松柔的功能基础上加上圆活。,此理在于惟圆活才能使肢体软化,才能达五脏气血循环平衡。怎样运用圆运动时身行圆周,肢绕圆周,手划圆周,步走圆周等等。总之,一举一动都要以圆为准则。怎样运用活?即“三节”要活(详见《九要论》之第三论)。明三节之活,则活。功夫有了松柔圆活,才能够使身体增强活力,充满生机,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而在拳艺方面也因此获有初步的扎实基础。
第三期,太极拳功能中关键性阶段,要求以外体运动带动内劲功能,因此也就要求学艺者掌握更全面的理论。以及与实践结合的运动方法要领知识。
这一阶段在松柔圆活的基础上有6个方面的要求:
1.懂劲
气、力、劲固本一体,但在太极拳技艺理论中实有区分。前已说过,气属自然允天性的元气,力是后天性的人为用力。然而通过太极拳的姿势协调,就可将气与力的栩对独立性发生转化,即发生变化结合,成为统一体的内劲。姿势成时谓气沉丹田,由姿势转化带动丹田之气的发放,此之方为劲。所以学者务必要懂丹田发出的劲。因为惟有它才是气、力、劲的统一体。
2.阴阳翻转
运动有动静,动静分阴阳。在阴阳变化中,内劲的带动起主导作用(详见<九要论>之第二论)。所谓阴阳翻转(即虚实变化),即指内劲能自由运用,或动或静,或快或慢,或刚或柔,纯出自然,方能变化无穷。
3.周身相随
运动中内外一体,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详见《九要论》之第一论有关部分)。
4.明四梢
人之身体内气血循环本有自然规律。因此,四梢在运动过程中,务必使气血循环以自然规律运行,放则能出,收则能入,开则能扬,降则能沉,纵横往来无不合其自然(详见《九要论》之第四论)。
5.明六合
运动中务必使身体内外协调,使形体运动体现出最佳整体性、和谐性。这是为-r带动内劲,只有四肢百骸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目的(详见《九要论》第六论)。
6.步法
步为一身之基础,运动之枢纽。抑扬伸缩,进退高低等,非步无依无宗。因此步法惟以稳、轻、灵活为要(详见《九要论》之第九论)。
综上所述,在运动锻炼过程中,理论、实践、方法、要领,都必须互相配合,最后才能获得内外一体、肢体柔化和内劲带动的功能,才能达到练好太极拳内功基础的目的。
第四期,用功阶段。系由外体运动带动内劲的不断训练。待行动自如,得心应手时,则可转化为以内劲引领外体运动的阶段。此阶段以柔中求刚为要旨,以轻灵圆活为辅佐,以中正平圆为运动的方法,逐渐向高级阶段攀登造化。
以前阶段(即初级阶段)较大的身法,逐渐向小则灵的身法转化,继而走向有形之圈变为无形之圈,外动变为内动,纯由内劲以自然规律的圆运动发挥作用。而从表面上看,外形则无圆运动活动。能达如此高功能者,实为来之不易。然应更加努力,以便向更高神化境界追求。更高境界已达到最佳养生之效,它在技击上的表现已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软如絮棉,硬如金石,滑如池鱼,粘如胶鳔”,以及“四两拨千斤”之妙术。因为此阶段已达到精、气、神一元化的高境界技艺功能状态,和非常有序化的生命运动机制,所以也就自然达到返老还童的妙境。
第三节 拳势套路
赵堡和式太极拳套路由72式组成。为便于初学入门,每式中初步分为4个动作,拳法术语称此为四个劲。因此,全套路72式共有288个动作,亦即为288个劲。起步学时要一劲一势地蚕食学、即先把前一劲一势学会,再往后一劲一势地学,以至逐步学练完一套拳。在坚持学练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很深刻的体验。即:有几势学的正确,就会有几个劲的感觉。所以总的要求是要达到全套姿势正确,从而达到全部劲的感觉。以一层功夫一层理的原则,则能逐渐体验出在功夫升华过程中各种不同层次的劲感觉,方能体会拳无止境的论证。学者不可不先知此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