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浑圆一气之意:深度解析太极八法

世界太极拳网 2018-1-31 11:39:18

  宏观太极——浑圆一气之意

   ——兼谈太极拳八法

   何谓宏观太极?1919年,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所作序中写道:“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能演长拳及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这就是说,只要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理法。否则,虽有十三式之表也非真太极拳。对陈微明先生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因此,客观上存在一个宏观太极拳的标准,这就是其拳是否合乎浑圆一气之意。本文所谈的太极拳,就是在这个意义下的太极拳。武术包括太极拳不是古玩物件,因此并不是越古老越好,更不是越原传越真。   

  
作者练拳
作者练拳
                                                          有拳友要我谈谈关于太极拳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这样一个观点,这就是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并非属于同一拳系,更非同属一个体系。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独创的一个拳系,其拳理拳法自立体系,对此我曾在《何谓太极,何为太极拳》及《三拳合一与孙氏太极拳》两文中做过详细论述。

   关于孙氏太极拳,诚如孙剑云老师所说,拳中各式及八法名称与各派类同,但拳中技理及体用要义与各派皆不同。这是认识和学习孙氏太极拳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因此,在我们谈论所谓太极拳八法前,必须先对孙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做个简要介绍,否则就无法理解我所介绍的孙氏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其他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不同。孤立地谈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会产生种种歧义。

   尽管孙禄堂先生没有专门论述过孙氏太极拳与别家太极拳的异同,但根据孙禄堂先生在其拳著中对太极拳的各种论述,大致能反映出孙氏太极拳的一些技理特点,其荦荦之大者有五:

   1、孙氏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先天真一之气,表徵为浑圆一气之意,由此培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内劲。

   2、孙氏太极拳修为原理是: 以中和为法则,行以极还虚之道,由后天之法而返先天之能,通过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体用合于道。

   3、孙氏太极拳体用的法门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4、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原则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动静合一”,要点是于圜研相合中感悟动静交变之机,并贯串始终。此意孙氏三拳一理。呈现于至柔至顺的行拳中含有圆活精刚之至之意。

   5、孙氏太极拳作用原理是:浑圆一气之意下 “皮球”劲力结构特征。其劲感而遂通,性质如电,能不动而彰,一击制敌,又如辐射场,绵随深透,于不即不离中制人神魂气血,谓之太极劲。该劲能与形意拳、八卦拳浑融一气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不丢不顶”的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

   以上五点最为关键,是太极拳的根本处,也是孙氏太极拳对中国武学技理的整体提升。

   孙氏太极拳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1、特别强调孙氏无极式的基础作用,孙氏无极式与其它各家太极拳的无极式要求不同、体例不同。要求无思无相,身如平地立杆,于虚无混沌中站立,周身虚虚融融,无边界,无一处格外着力。

   2、以孙氏三体式为基本步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身体重心平动。

   3、孙氏太极拳的运行,手随身动,身随足动,亦称腰随胯,胯随足,足随重心变化,重心随意,意随神。由此建立劲力形成与动静合一的技术基础。

   4、行拳时全在虚无中用功夫,周身内外呈现浑圆一气之意,一轴独立,由顶至足,形成劲气内藏,意无边界之周身球劲。在训练与运用上有五心法要,即体用拳术需要从五心入手逐渐深入,五心:重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其中重心是关乎身体内的,而形心、意心、神心、天心都是关乎身体外的。孙剑云老师说:“能够熟练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能够伤害到你了。”重心是实的,在身体内,形心、意心都是虚的,在身体外,形心是当下点,意心是将去点。神心是当身体练到空化时,才能体味,此时身体要能自如变化,我身随时可以化为空,所谓移形换影。神之所照处,皆可为神心,随时可现我身,又称身外有身。至此,则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至于天心,乃运合虚空之势于技击的关窍。孙氏太极拳有控形制意与控意制形两种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实制虚,打法用在将去处。控意制形,是以虚制实,打法用在当下之时,不得丝毫犹疑。孙氏太极拳不仅运用身体本身来技击,而且讲究运用体外之势参与技击,体外之势有内外两圈,内圈是我与对手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间,外圈是我可以移动变化的空间,乃至神意所到之空间。在这内外空间的范围里,可运势作用于敌。孙氏太极拳对敌有泰山压顶之效,就是运合虚空之势所发挥的作用。

   5、由四情引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乐,劲意技法于虚无中由情引出,方为自然。

   八能内容丰富:

   以法言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以意言之,封、随、串、导、捆、搬、提、摧。

   以术言之,踢、打、摔、拿、摘筋、卸骨、轻功、点穴。

   以技言之,裹、翻、走、撞、闪、赚、腾、挪。

   以上“法意术技”四者言之为四,实际四者为一,合为一体,要同时呈现,即在一个动作里蕴含四者之意。应敌时,感而遂通,因敌成体。

   6、孙氏太极拳行拳走架与修炼内丹合而为一,其义将玄武内丹功法融入拳式中。

   孙剑云先生说:“练习孙氏太极拳先从利用重心变化入手,重心运用纯熟,一动皆有对应,逐渐神意气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又说:“太极拳练就的是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

   孙禄堂先生把孙氏太极拳比喻为皮球,并言:“惟其皮,故无屈无伸”。

   俗云:太极拳之用随屈就伸,而孙禄堂先生言“无屈无伸”,何解?

   当年笔者就此请教孙剑云老师,孙剑云老师说:“我们家的太极拳用法,不在外表屈伸的形式,只有一气之吞吐,感而遂通,吞吐亦无形,一气鼓荡如意而已,甚至我手足未动,而彼已不支,即拳无拳、意无意之真意。”

   由此知齐公博先生的周身如有电,使人碰不得,支燮堂先生的“劲若游针”等功夫皆属孙氏太极拳“无屈无伸”的皮球劲之意。

   我曾问支一峰先生,他父亲那种仿若游针般的“无屈无伸”之劲如何练就,支一峰先生说:“这是修养先天一气的功夫。”随之谈到他近一个时期的体会,并以他手指轻巧的一敲,令我知其劲威力之巨,几如电击。支一峰先生讲,他这种劲还没有达到他父亲那种于“无屈无伸”中“劲若游针”的境地。

   支一峰先生说以他现时的体会,身体气质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孙氏拳劲的味道出不来。

   那么身体要发生什么变化呢?

   支一峰先生说:“骨如铁铸,筋如钢丝弹簧,肤如胶皮,气如水银,意气如电。意到气至,用时感觉比闪电还快。”

   支一峰先生又说:“运用时不可有发劲的意念,随感觉而出,动作越自然,心意越混沌,劲力出来的就越快、越透、威力越大。”

   后问及杨世垣先生,杨师伯说:“练孙氏太极拳,没有练出功夫的时候,筋骨皮合在一起,感觉不到其间有任何空隙,练到了一定程度,筋骨皮有相互分开之意,气充满其空隙,如有流体运行其中。这时意气成为一体,意气不分家,与开始练拳时意是意、气是气不同了。”

   如今我的造诣还没有达到这种境地,但偶尔能感觉到筋骨皮之间似有气充斥其间,多少有那么一点意思。这个意思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假借出来的,而是由确实的生理变化带出来的,式之起落、意之吞吐、气之鼓荡,皆有生理实相。凡有这种感觉时,一定是心意恬静的状态,发生于微微调息之时。调息自有心法,此意甚微妙,用意稍重,感觉尽失,而且容易造成心绪杂乱,故行拳时能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为妙。此綮节全在心定。

   当年刘子明先生云: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皆不同,虽然其拳式形式与其他几派太极拳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技术基础、道理、内含皆不同,用法、功效亦大不同,其艺卓绝。刘子明先生又云:孙氏太极拳取形意、八卦之要义,融入其拳式中,其拳架最优。事实上,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的原创作品。当时笔者未深解其义,随着这些年对孙氏太极拳研修的不断深入,才对刘子明先生此说深以为然。昔日刘子明先生曾从李景林游,涉猎各派,乃武林隐逸之士。

   有了上面这些认识,我才好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做个浅显的解读。

   首先以我的体认,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在劲意上要符合起钻落翻、浑圆一气之意,否则其法不具有的提纲挈领之功。

   其次孙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与其他太极拳这八法的名称虽同,但劲意不同。故我在这里就借用这八法的名称,旧瓶装新酒,谈谈我体会的孙氏太极拳对这八法的关涉。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一书中指出:熟练掌握掤、捋、挤、按四正手法,以后采、挒、肘、靠以及千万法皆可由此而生。有人对此说法感到疑惑,因为他们不清楚孙氏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手法实乃浑圆一气之意状态下的起钻落翻,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只是用法不同,由此构成一切技击技法的基础劲意。

   八法只是研修太极拳技法与劲力与用法的角度之一。前面已经讲了研究太极拳运用的技法与劲力,最初就要从四情八能入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掤,其基本劲意是浑圆一气之意,周身之劲意如浑圆之皮球、气球,松圆空散,又如水面浮物。周身形成整体架劲是基础。故在练习太极拳走架子时,无时无刻不能丢失此意。此劲有直、横、上、下,有吞吐,是周身散开而不是硬挣之劲。

   掤劲的基本劲意是由里向外如气球一般浑圆散开、伸展开。如何做到?这里有对应,周身内外都要有对应。入手时需要从明确对应点开始。掤劲运用时有一些基本变化,这个基本的变化就是直、横、上、下,吞吐同时,其中有变重心和不变重心两种用法。若详细讲解,即使写上万言也不能尽意,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由老师引领学者体悟其理的事,非语言能达之。总之,身体劲意及四肢由里向外浑圆伸展,如球面般散开谓之掤。就起钻落翻而言,暗含着起钻之意。

   捋,其基本劲意是顺彼来劲包裹彼意,用气势包裹住对方,势要横,意要缩回退藏于丹田,其手法如包裹着捋一直杆,但身法暗含着逆向的裹送、崩弹之意,捋时身体劲气如弹簧收缩一般。捋有上、下、平、斜多种用法。就起钻落翻而言,含蓄着翻而未翻之意。其用法要点有三:顺、制、逆。

   捋是顺彼来劲而用,以黏敷之劲包裹着彼之手臂,手臂并不主动回缩,而是将意气散布开包裹住对方。捋不是撕拉扯拽。但顺中有控制,不是完全顺着彼劲。如何控制?运用捋时要暗含着包裹之意的手法,有双手和单手两种用法。若双手包裹彼之手臂,则一手接其腕,另一手接其肘。单手捋,则接其肘,以手指暗含裹劲。捋时,身体如球体弹性收缩,分寸根据其来力的强弱,向彼失中处引导,而撤步时的两足及身势暗含着逆向裹送、崩弹之意。用捋时,最忌讳一味地顺彼之劲撤步后捋。江湖宵小之辈传言,捋法能破崩拳,此乃不懂崩拳之意者杜撰之言。当年有练武氏太极拳某拳家对张烈师兄言此,张烈师兄言:“今天我就用崩拳打你,看你如何破。”言罢,张烈师兄以崩拳进,某急捋之,张烈师兄借其捋劲身体腾空,顺势击之,某满面开花,仰身倒地。故运用捋法,必须要有控制住对手来劲、来势的功夫,若控制不住,则为败势。

   走架时,凡是捋法要走成在黏随包裹中蓄着猛虎离穴前缩中寓蹿之意,外形动作是进退,内里劲气是沉提,其意为顺中用逆。不知此,不懂捋法。曾见同辈中某高龄著名太极拳家,演其24式时,走捋法未见有顺逆,颇感遗憾。有人对我批评名家行拳之谬很反感,认为你童旭东算老几,总是自命不凡地批评别人甚至批评前辈名家。为此我得罪了不少人。但我认为这些年对传统武术最缺少的就是学术性的批评,不要仅仅罗列某种现象,而是从技术本身进行讨论、批评,才是当今传统武术最需要的。如今以假乱真者比比皆是,假大师、伪宗师时下横行,常常招摇于央视及各类武林大会等所谓的大雅之堂,沐猴而冠者堂而皇之,因为缺少有技术深度的讨论与批评。更重要的是,任何文化、任何学术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反思中才能进步。

   挤,是盖住彼身使彼身架不能对榫,挤要横,含蓄着崩弹之意。以起钻落翻言之,挤是起而未起之意。其用法是以线打点。如以手背及小臂外侧挤对方,不是硬挤,而是根据彼化解之意,通过手背及小臂触点的不断变化始终盖住对手劲力的断点,使之不能接续,而自己始终处于可以崩弹对方的状态。运用挤时,要注意如下要点:其一身随步动,步子要灵捷而上身稳固,如此才能盖住对方。其二,身体移动时重心平动。其三自己与对方相接触时,无论是手背还是小臂,劲势成圈,将彼盖住,手随身,如用盖子盖住对方中轴,使其接不上的断点,另一手的中指点在前手腕下三寸处,前小臂只掌握角度方向,不出劲,出劲是由后手中指出劲穿弹。

   挤用对了,随彼反应,若彼用力向上对抗,可将彼打得双脚离地,凌空射出。若彼欲退步调整,可就势进步将彼打得如掼摔软泥般直射扑地,使彼瘫倒在地上。

   按,如投签掷壶,是据彼之意打彼将去处,使之失去平衡。以起钻落翻言之,按劲含有落翻之意。故掤、捋、挤、按与起钻落翻道理相同,是浑圆一气之意这个状态下的起钻落翻的用法之一而已。

   按的用法有上下曲直、轻重缓疾,但无论如何用,基本要领是,其一劲要浑圆,如皮球鼓荡出劲,不是走直推劲,其二重心平动,其三用手掌按时,走腰胯足之力,手掌不用力,劲自肘尖平着送出。上下曲直全在手掌上的变化,但手掌不送劲。

   有人问:向上如何走按劲?通过手掌的变化暗给彼上搓之劲,而身肘之劲平送,即将彼打出下跌。何也?我向上给搓劲,彼之意气有向下沉之意,我顺势平送,彼随自己意气跌落。按劲用的好,轻按之,如拍皮球一般使人跳起,并非双方配合所致,而是不得已只能如此。孙剑云老师尝让有多年拳功造诣者先把桩步站好,然后轻拍一下,使对方跳出。

   掤、捋、挤、按与起钻落翻一理相通,故其用法千变万化,非文字能尽其意。以上所言掤、捋、挤、按四正手法,仅是略举数例,示其初学入手之义。孙剑云老师讲,这是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内容,可作为入轨的引子。孙氏太极拳高级推手,纯以神气。如裘徳元先生,一次在孙存周家,太极拳名家某要求与裘徳元先生搭手,触之刹那,使某双脚离地半尺余,身体停在空中片刻,随之裘徳元先生将某放下。某惊愕的目瞪口呆,要求再试一次,这次裘徳元先生在与某之手臂似挨未挨之际又令某双脚离地,停在空中一尺余,片刻后裘徳元先生将某放下。某对裘徳元先生说:“您这是什么功夫?我感觉自己在您手里象个风筝,心肝肺还在您的手里拿着。”又我辈中董岳山先生的功夫造诣亦接近此境,1934年天津举办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董岳山先生前去观看。大会期间张枢印先生邀请几位前来参会的武术名家聚餐,请董岳山先生一同参加,用餐时某人一个劲地吹嘘在座的某位太极拳名家的功夫如何了得,因某人在武术界有一定地位,大家都不吭气,张枢印先生给董岳山先生使了个眼色,董岳山先生会意,对某太极拳名家说:“在这我是晚辈,刚才听某先生介绍的您的功夫,很是向往,冒昧请您能否让我体会体会。”某太极拳名家也正有兴致,见董岳山先生体格干瘦,又无名气,正好可以用作陪衬显示其艺,于是同意与董岳山先生搭手。两人刚搭手,这位太极拳名家还面带笑容,忽然该太极拳名家身体飘起,瞬间滞留于空中,董岳山先生随即将某放下,该太极拳名家可能觉得有些丢面子,想找回来,于是他双脚落地后,即进手攻击,刹那间该太极拳名家随董岳山先生意气的鼓荡之势又飘起,这次董岳山先生两手微微一颤,该太极拳名家跌落于地。众人莫不惊愕。有人将该太极拳名家扶起后,该太极拳名家对众人说:“他这是邪术啊。”董岳山先生说:“邪术我不会,这是我刚学不久的孙家太极拳的用法,各位所见的太极拳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我们孙家太极拳只有一法,一气之伸缩,我艺不精,伸缩尚见其意,我师存周先生一气伸缩,无形无意也。”以上两例是研修孙氏太极拳有真实造诣者的功夫,在我的博客中介绍过。我本人不会推手,所幸当年曾协助孙剑云老师撰著《孙氏太极拳剑》一书,尝闻孙剑云老师对初学者讲解推手之大概,故结合自己多年来练拳体认,略述一二。

   关于采、挒、肘、靠,不仅不同的拳派有不同的解读和用法,即使是同一拳派中不同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和相异的用法。

   采,孙剑云老师讲,就是一搭对方的手,对方就不能动。听上去有些神奇,但在孙门前人中,有这种功夫者并不罕见。采是采对方的劲意,对方劲意一出,我即牵着对方的劲意使其无法变化,无论对方怎样变,都让他感觉到要失去平衡或能被我所用。采有单手、双手,能单手采,就能双手采。常用手法是下采上提,先向下将劲引至对方脚尖,这时对方为了平衡身体要向上起,我顺其劲意向上一提,将对方提起,其劲路成一个圈。高手运用采,能采对方神魂,如前面提到的裘徳元先生,他能在搭手之瞬甚至于彼此似挨未挨之际,劲气透入对方体内,采住对方神魂,使对方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他牵住一般,不仅身不能动,而且呼吸困难。

   挒,是引出对方劲意后,牵着对方劲意引其失中,在对方调整变化之瞬,顺其变化之意打折叠劲。引左打右,引右打左,顺着对方变意刚刚出头之瞬打。要求引和打的手法衔接隐蔽。引和打的触点是两个点,这是挒常常不同于掤、捋、挤、按、采、肘六法之处。

   肘,是以手或手臂引领对手的劲意失中,这时以我肘尖劲意弹击对方的中心。肘劲不是肘用力,肘只管对位,其劲源自足胯肩三者协同,以肘尖将劲意射向对手中心。搭手时,在顺随对方的过程中,肘不能被对方控制,肘是自己的。当然肘打也包括用肘顶、撞、旋击对手这些基本用法。

   关于肘劲的运用,孙剑云老师说:“对方来得越猛,气力越大,打他出去的就越重。”

   我问:是顺力否?

   孙剑云老师说:“顺其来力但不顺其方向,逆着他的来向,把他打回去,把他的来力转回给他,这是螺旋的效果。所以,他的力气越大,来得越猛,他被打出去的就越重。孙振岱说这是横接竖打螺旋力,指钻肘弹浑圆气。”

   我问:如何横接竖打、指钻肘弹?

   孙剑云老师说:“就是用小臂横接,接触瞬间螺旋转竖,用手指上钻领劲,肘垂住,以肘定向打他,同时要肩胯齐开。看上去犹如手指一弹。齐公博在保定,把一个号称千斤力的韩某打出去三丈开外,韩某摔出去还撞塌了身后的一面影碑。李老丹对我说,齐老旺(齐公博的号,笔者注)弹了下手指就破了千斤力还外加一面影碑。”

   孙剑云老师讲这段话时,坐在床上比划了一下。我曾反复揣摩孙剑云老师的这个动作,我体会,此式是把螺旋、杠杆、整体撞击和气势鼓荡合在一个动作中。

   靠,即贴身靠打,有肩靠、肘靠、胯靠、背靠和臂靠这样五个部位的不同靠法,但劲力皆出自足胯协同,通过足胯协同将劲力弹射出去,并通过螺旋翻靠的形式形成靠打。靠与挒在用法上有类似之处,即无翻不靠,无折叠不挒。此外,太极拳也有肩撞、头撞等法,因为不雅,一般不列入太极拳技法中。

   用肩、肘、胯、背等部位靠击对方,容易理解。用手臂如何靠对方呢?知足胯协同弹射和螺旋翻靠之理,即知其用法,如孙氏太极拳搂膝拗步中即含此靠法。

   有人问:在实战中,靠便于应用吗?

   以我的了解和体会,在实战中,尤其在野战时,用上靠的机会并不鲜见。但要会用,知道如何创造条件,守株待兔是不行的。其中身法、步法、手法是创造运用条件的基础,手指上要有功夫,其功夫与靠法具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作用,换言之,若没有手指上的功夫,很难用上靠法,靠难单用。当然最关键的技术是造势得机的能力。以我的体认,用靠,钻穿进插是前提,靠不仅是太极拳的基本用法之一,也是八卦拳常见的用法。

   那么如何钻穿进插呢?

   习拳者都知道,进身需要制造时机、把握时机,但身上没有东西,就算对方敞开门让你进去了,你也发挥不了制胜作用。所以首先身上要有功夫,什么功夫?一击必杀的功夫。这个听上去有点难度,实际并不那么难,主要是手指要有一击必杀的功夫、身上劲力要整透、基本手法要纯熟,合为插、拿、裹、托、挑。此外知道如何打对方的要害。有了这几样东西,进身才有用。

   要善于造势,创造机会。这里面有很多学问,这里不展开谈。进身,步活身柔是基础,进身即走在对方死位。同门中不乏这类好手,如刘子明、肖云浦、杨文忠、张烈、阚春等先生常常三转两闪就能创造出钻穿进插的进身机会。以笔者的体会,他们进身之窍有三突:启动突然、变化突兀、用法冷突。周剑南先生讲,总要出其意料之外。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大道理,耳熟能详,并不新鲜。关键在于训练水平,即训练的技法内容、强度和手段。技法要精妙,一个动作解决问题。但是再精妙的技术,训练的强度不够,也很难用于实战。训练的手段不行,技法就生不出灵性。

   前面讲了钻穿进插是前提,钻穿进插是为了进身,进身了,要翻崩冷靠。翻崩冷靠这四个字用的颇有考究,点明了运用靠法的要点、关窍。训练就要从这八个字着眼。

   翻崩,翻指翻打,翻打是运用靠法的总体形式,包含着手法、身法、步法。崩指崩炸,崩炸是运用靠法的基本劲性,身上没有崩炸力,靠上也没用。

   冷靠,运用靠法要特别讲究突然性,不能有任何预兆。靠法与拳法不同。出拳具有连续性,一拳不中,还有补救或继续连击。靠法则不同,靠是贴身的用法,一靠不中,立即限于被动地位,补救方法一般为顺势滚翻,滚翻中再寻战机,难以连续靠击。所以,运用靠法一定要冷,运用时不能让对方发现你有进身靠的意图。

   靠只是贴身后的技法之一,关于贴身后的技法多是拳里加跤,所谓缠斗。阚春先生总结为20个字:勾别拐踹挑,缠拧翻背靠,撕搓领剪绞,滚崩捅托抱。阚春讲,每个字都能演化为几组技术,多则几十组。

   由此可知,前人为什么一天能练上七八个小时,甚至更多。他们不是傻练,而是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技术精细化、组合化,不断创生新意。今天练传统武术的人,很少有人是这么练的。至少在当今孙门内,更多见到的是浅尝辄止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喜欢说当年他们与老师有多亲近,以及老师多么喜欢他们。殊不知,技击不是老师喜欢谁,谁就能得着的。关键在悟,在练,在恒,悟中练,练中悟,使自己能不断深入。

   这里之所以要多讲一下靠,是因为曾看到中央5频道的一个给陈小旺祝寿的节目中,有位中国武协官员,竟然说“靠”是陈氏太极拳独有的技法。这位北体大首届武术硕士出身的武协官员说出这种外行话,让人大跌眼镜。其实靠法在形意拳、八卦拳的技法中皆有充分体现,如形意拳的鸡形、蛇形、熊形、八卦拳的麟形掌、蛇形掌、熊形掌等皆含着靠法。此外,在孙氏太极拳的懒扎衣一式中就含着几种靠法。不仅如此,在日本古典柔术技法中也含有多种靠法,只不过在现代柔道比赛中,靠击不得分,所以在比赛时一般不用而已。但运用靠法的进身技术在当代柔道技术中传承了下来。

   本来“靠”打在技击中所占的份量并不重,也非特殊技艺,在形意拳中属于运用身体的十六处触打中肩、胯、臀的打法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有些人喜欢把一些很普通的技艺为了某种目的吹捧为某一家独有的特技,如果是跑江湖卖艺者流也就罢了,偏偏当今某些武协官员也喜欢充当这类吆喝者,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见仁见智吧。总之在他们心里从来就没有把武术当作学术,这是肯定的。

   以上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介绍,是按孙氏太极拳初级阶段的要求粗浅地进行一个解读,欲示其大意,因我在拳艺上未下过功夫,难免挂一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