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圣章 必读经典 拳学精品 九旬武术老人的倾心之作
世界太极拳网 2015-7-15 16:57:44
昌沧
昌沧先生为中国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者,但依然保持一颗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
他为中国武术,特别是武术的宣传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家级刊物《中华武术》的创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得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突出贡献奖。
现在他已经年过九旬,还精神抖擞为武术传播做很多事情。近年来,他潜心研究书法,不慕繁华,质朴简洁,以生命之道感悟其中,率性而作,别有韵味。
近日,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老先生学风严谨,书写过程中并作了考订研究。
在此全文发表昌老书法作品王宗岳《太极拳论》,并附上昌老的《小考记》。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感悟生命健康之道。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1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2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3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4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5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6
昌老书写了王宗岳《太极拳论》7
(昌沧先生书写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书法作品)
书写王宗岳《太极拳论》前小考记
昌沧
近来,好友余功保先生约我书写清代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长卷。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一是功保的厚爱;一是我酷爱书法、酷爱武术。因书法和武术都是我国的国粹、国宝,极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辈应继承与弘扬。
据我所知,这个《太极拳论》有着若干个版本!出入与差错在所难免。就得辨析一番。我找来了七个较有影响的版本,其中有个前人手抄本。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各有千秋。但有些版本对本《论》修改的随意性太大!值得商榷。
这儿有个基本原则:对别人的文稿,首先应尊重:“可改、可不改的应不改;可删、可不删的应不删。”对古代典籍,更不应随意更改。如有必要,可以加注解或诠释。比如《论语》,开头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把它改为“学儿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成了笑话!孔夫子也不会答应的。“而”,在这儿为语助词,不作“通‘尔’”及“‘汝,你’释”,与改“儿”不搭界; “说”,是个多音字,通“悦”,在这儿发音就是“悦”,高兴的意思!
我以顾留馨先生的版本作为基础,参照其他版本进行核对、切磋、取舍。为什么以顾先生的版本为基础?因他是革命前辈、著名武术家,治学严谨,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对本《论》是分句诠释的,也很中肯、独到。有的版本,开篇就缺“动静之机”之句。这显然是某些研习者的疏漏所致,要不“阴阳之母”,就来得太突然了。后又缺:“直来横去,横来直去。”仅顾版收录。这符合太极拳种的内涵与规律,应保留。
又“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有的版本把“急应”改为“应急”。仅看上句,似可理解,但与第二句连起来读,就环协调了!这本是相对仗的排比句,不宜随意颠倒。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有的版本却把“理”改为“性” 。 “理” ,在这几指的是“道理”、“条理”、“准则”等等:“性”,贝刂指“人”和“物”的属性。虽另解有“理” 、“性”相通,可“理”易懂,不宜擅改。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 ,有不少版本把“著”改为“着” 。但释有不同,前者为“显明” 、“显出” ,“撰述” 、“写作”等等;而后者则为“穿” 、“附” 、“成” 、“接触到”等等。此处一改,意义就变了!古时“着” ,“本作‘著"” 。那就更没有改的必要了。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而个别版把 “力” 改为“功” 。“力” ,释为“气力” 、“能力” 、“竭(尽)力” 、“权力” ,此处应为“力行” ;“功”应释“功劳” 、“练功” 、“功效” 、“功夫” ,通“工” 。“力”和“功” ,还是有些差异的,应尊重原作。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个别的把“杳”改为“虚”。要知“杳”意为「深远” 、“遐思”,或“见不到踪影” 。改“虚”后,就虚无飘渺、索然无味了。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个别版本把“皆”去掉了。但“皆”在此有“都”的意思,“盖”在此仅为“发语之词”,不应理解为“覆盖”或“加上”之意,故〃皆”不应去掉。
“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的版本把“乎”去掉。“乎”,在此作为语助词用,不宜删去。否则句子就不大雅、不完整了。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有的版本把“打”改为“如” 。二者解释颇多。“打”,在此为动词,应释为“殴打” 、“撞击” 、“除去” ;“如” ,在此为连词,应释为“假若” 、“好像” 。这一换,意义就变了,后句也接不上了。
“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有个别版本把 “此” 改为“是”、且把“为”去掉了。这不合适。“此”与“彼”相对应的,释为“则”,“这儿” ,作为语助词用;“是”与“非”也是相对应的,释为“正确”,订正”,且与“此”相通。既相通,则不宜改动。“为” ,在此不作通“有” ,“友”用。“有为” ,是一个词语。即“有志气” 、“有作为” 。《礼记。儒行》有“养其身,以有为也” 。
“立如平准” ,不少版本把“平”改为“枰” ,那是不对的。此为古词引用。“平”,日时即指是一种“衡量的标准” 。“平准”早在汉武帝(前140~前88)时,即设有“平准宫” ,是专管“物价稳定、物资平衡”的官,后实为官商,用老百姓缴纳的税款,在大江南北,倒卖棉粮,低购高售,以保障中央收入丰厚。嗣后,唐、宋时期也多沿用。
“活如车轮。”也有改为“活‘似’车‘转’” ,看是通俗了,却违背鉴古的原则。
“偏沉则随,双重则迟。”各版本都改“迟”为“滞”,那是不对的!因“迟”应释为“缓慢” ,而“滞”则释为“停顿” 。这显然与原意不符。“率皆自为人制。”有的去掉了“率” ,这且不必。因“率”在此为动词,应释为“领率” 、“带领”,且有加重语气之意。
“卒不能制人。”这是很关键之句,有的竟去掉了!
“渐至从心所欲。”有的把“渐”去掉,即把学习的 “过程” 删除了,不符合实际和逻辑。 “欲避此病” ,有的擅自将“欲”改为“若” 。“欲” ,释为“想”,有主观的意念;“若” ,贝为“假如”,只是客观的探讨,意义就变了!有的甚至把“阴不阳离,阳不离阴”,颠倒过来表述。我看没有必要,应尊重原著为宜。
还有的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改为“‘斯为’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汉书。东方朔传》有“失之豪麾(厘),差以千里” 。后来一般用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文字上看,改后,也能说得过去。但从更多的版本看,仍保持了前者。
有的版本把“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妄将“辨”改为“辩” 。前者为“辨另刂”,后者为“辩论” ,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这可能是校对的疏忽吧?!
有的版本,最后还收录了“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这些论说虽不错,但与本《论》关系不大,且本《论》结语为“是为论” ,就不宜再续“貂”了!
仅一家之言,恳祈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