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无极与太极
和合欧阳 2020-5-14 17:32:50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全国的蓬勃发展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太极拳与太极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标志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人们难免会要问:太极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太极这个概念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对于这样一个看似自然而又简单的问题,要真正说清楚、真正让人信服和接受,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对太极的理解和解释尚且不易,更不用说与太极相对、更令人难以捉摸而又极具神秘感的无极了。对于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是否明白无极与太极的具体含义,好像并非有十分的必要。然而,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一旦真正领悟了无极与太极的深刻内涵,对于太极拳及太极推手的理解和习练,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而对于有志于从事太极文化与太极智慧的研究和推广运用的人来说,其意义将尤为重大。
渊源与内涵
一、无极、太极的渊源与内涵探寻
1.无极、太极的哲学渊源及基本观点
“无极”一词出自《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无极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辞海》则认为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太极拳界常将阴阳未分、或阴阳相合的混沌状态称为无极。余功保老师编著的《中国太极拳大百科》对无极有以下描述:“表示一种状态,即太极的阴阳相合……无虚实,混元一气。‘阴阳不分为无极’”。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认为“太极”概念的来源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关于“太极”的含义,自古以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⑴太极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这种观点在两汉时期较为普遍。⑵以虚无本体为太极,认为太极即“无”。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⑶朱熹认为太极即理,他说“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⑷张载认为太极为一个包含阴阳两仪的对立统一体,他说:“一物而两体者,其太极之谓欤?”⑸王夫之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理气交融统一体,为“阴阳之浑合者”,“太极虽虚而理气充凝……”,太极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⑹《汉语大词典》基本采信了以上第一种解释:“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是宇宙万物之原。”
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后又说:“太极本无极也”,从而把无极与太极联系在一起,大约是指无极与太极既同源同本而又有先后顺序之意。明代王宗岳在其著名的《太极拳论》中顺承此意,明确提出无极生太极的说法:“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朱熹则认为无极与太极并非两种存在,而是同一存在,为先贤所说的“二名一体”、“同一之道”。既然同一,为何又分无极与太极呢?朱熹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以上即是中国古代以来关于无极与太极内涵及相互关系的主要观点。综观这些观点及相关论述,对于究竟该怎样理解无极与太极的确切含义,无极怎样生太极,太极怎样生两仪,无极与太极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总使人感觉扑朔迷离而又矛盾重重,极难理出个清晰的头绪。
2.太极拳宗师和太极拳理论家对无极与太极的诠释
自从无极与太极的概念出现以来,直到太极拳产生之前,无极与太极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有具体的指代和实际的运用,因而对其理论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也就并不十分迫切。随着太极拳的发明和推广,人们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逐渐展开和深入,无极与太极的确切含义和相互关系也就越来越成为躲不过去的暗礁了。
面对人们对无极与太极的不断追问,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说:“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杨宗师只是从练拳者的动静状态来描述无极与太极的某种特性,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无极与太极理念的全面渴求。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一书中试图从理论上详细阐释无极与太极在太极拳中的真正含义。他说:“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至于太极,孙禄堂是这样描述的:“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此外,他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写道:“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从孙禄堂对无极与太极的阐述来看,他认为无极与太极均为气,只是二者的状态有所区别。无极之气是一种混混沌沌、阴阳未判、清浊不分的状态;而太极之气则为所谓的“中和”状态。这种中和状态,如果依旧阴阳不明显,则与“混混沌沌”的无极状态完全无异;因此,他所说的太极之气应为阴阳已显现、或至少已有所显现的状态。
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对无极与太极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太极拳中的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说:“无极者,……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对于太极,陈鑫说:“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对照孙禄堂和陈鑫关于无极与太极的论述,我们发现,孙禄堂一再明确指出无极与太极均为气,只是二气的状态有所不同;而陈鑫则不再明确指陈无极与太极的气的属性,而更多地强调它们分别指代不同的状态。他认为无极代表一种“浑浑穆穆”的“大混沌”状态;而太极状态,却如“硕果之仁”,虽然外表看起来仍然浑然一体,其内部则阴阳已备,已经分化为两瓣。待到春风一吹,春雨一润,两瓣便破壳而出,阴阳双分而成两片嫩芽,也就意味着阴阳相合的太极状态已转化为阴阳分立的两仪状态,这便是太极生两仪的过程。为了进一步阐明何为太极状态,陈鑫又以太极生天地两仪为例。他说天地将分未分之际,清气浊气已阴阳两聚但仍未相互脱离,此时即为太极状态;条件一旦具备,时机一旦到来,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阴阳分离,太极解体,天地两仪分立,此亦为太极生两仪的过程。这里有必要对“两仪”这个概念稍作辨析。两仪通常指天地或阴阳,有时也指男女。由于阴阳与男女都既有相互结合的太极状态,也有彼此脱离的分立状态——两仪状态,所以,严格地说,处于太极状态中的阴阳是不应该被称作两仪的,如若不然,太极既已包括两仪,又何来“太极生两仪”呢?既曰“生”,则应完全一分为二,儿女尚在母腹之内是不能视为已“生”的,天地尚未分离之前,尽管清浊已显,又怎能叫作天地两仪呢?因此,为了区别阴阳所代表范畴的不同状态,本文所说的两仪专指处于彼此分离状态下的阴阳。
总之,孙禄堂和陈鑫对于无极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其分歧主要在于无极的定性,即究竟应该把无极看作“气”,还是仅仅把它看作某种特定的“状态”更为合理。关于无极的定性,前文已有提及。《汉语大词典》载明无极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未明确对其定性;而《辞海》和《中国太极拳大百科》都认为无极就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其实,即使按照孙禄堂所说的把无极看作气,则当此气变为太极“中和之气”时,气还是原来那些气,改变的只是气的状态。因此,将无极定性为一种特定的状态应该更为合理。我们知道,太极由无极演变而来,既然无极是一种状态,则太极也就只能是一种状态,一种与无极不同的特定的状态。如果我们回头再看陈鑫对太极的相关表述,可以发现,将太极看作一种状态是完全契合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既然太极是一种状态,那么,太极究竟代表一种怎样的状态呢?从我们前面对孙禄堂和陈鑫相关论述的分析可知,无极状态的最基本特征是混混沌沌、阴阳不明,而太极则为事物内部阴阳已显明、或至少已有所显现、但阴阳依旧未分开的状态。
当然,将无极与太极定性为状态,绝不是要否定无极与太极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恰恰相反,尽可能准确的定性正是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和阐发无极与太极的相关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太极拳和更多领域的社会实践。关于无极与太极的相关理念和在太极拳及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本文后面将要重点进行论述。
3.从无极图与太极图探寻无极与太极的内涵
对于某种概念的追问和理论的研究,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纯理论研究,目的是追寻事物的本质或终极的真理,如康德、黑格尔等多数西方古典哲学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研究;另一种是着眼于概念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对人类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所做的理论研究。正如马克思的墓志铭所写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研究只有紧贴人们的社会实践需要,才能体现其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无极与太极的研究,与其一味朝着纯理论的方向去探寻而陷入迷惑的困境,不如根据实践的需要来重新赋予它们以相对简单、合理、明确的意义,然后运用这样的概念和理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太极拳实践,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解决现实生活、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虽然前人对无极与太极的文字论述扑朔迷离,使人难得要领,然而令人深感欣慰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太极图,得以将玄妙难知的太极理念,以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奇妙的图形极其形象地显示出来。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简直就是对太极图的直观描述;《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也是在说此图吗?至于《周易》“日月相推”、“寒暑相推”、“刚柔相推”不正是对太极图中阴和阳相互推转的具体解说吗?
太极图从最初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很多种,其中以现代人所熟知的“阴阳鱼图”最为简洁、美观、奇妙、和谐,因而也最为人们所推崇,并传遍世界各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太极拳标志性的象征。
既然太极所代表的状态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那么无极所代表的状态是否也可以用一个简单而形象的“无极图”来表示呢?如果说可以,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由于无极代表阴阳未判、浑然一体的状态,我们自然会想到用一个圆形图来表示无极;事实上,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画的无极图正是一个圆形图。
下面,我们就根据前人对无极与太极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孙禄堂和陈鑫两位太极宗师的详细描述,参照无极图与太极图所显示的无极太极形象,试将无极与太极的确切内涵阐释如下:
无极代表事物内部未显阴阳或阴阳分界尚不明显的整体状态;或者难分彼此或暂不必分彼此的两个密切合作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状态。为方便起见,有时也可将处于无极状态的整体称为无极。
太极代表与无极相对的、事物内部阴阳分界已明显、但阴阳依旧未相互脱离的状态;或者两个事物结合成一个浑然无间的整体,但二者之间的分界或区别仍然明显存在的一种阴阳相合的状态。为方便起见,有时也可将处于太极状态的整体称为太极。
也就是说,无极为浑然一体的状态,为“一”;太极为介于无极的“一”与阴阳相互独立的“二”——两仪——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既是、或者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又具有阴阳明显两分的特征。当其内部阴阳矛盾运动时,太极如同阴阳分离的状态,看起来像“二”;然而此时阴阳虽然在相互运动,彼此却并不真正脱离,因此又依然具有“一”的特征。如果太极内部阴阳矛盾运动出现不够协调的情况,或者双方矛盾激化,就可能使双方之间出现裂缝甚至彼此分离,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仪,阴阳双方所形成的太极状态就转变为两仪状态。
4.无极、太极与两仪的相互转化
当我们明确无极与太极的具体内涵后,再来探究无极、太极与两仪的相互转化就相对容易了。我们知道,无极代表事物内部阴阳不明的整体状态。当事物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内部阴阳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变化,从而有可能使双方差异逐渐显现,甚至出现相对柔和、彼此并不脱离接触的相对运动,事物的无极状态就转变为太极状态了。在太极状态下,如果阴阳双方通过彼此协调或周旋,使矛盾得到解决或缓和,双方重新逐步融合为一体,就可视为太极回归无极状态;反之,如果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就会导致双方关系破裂,阴阳要么继续保持太极状态——但此时的太极状态已由之前以合作为主的太极状态转变为以斗争为主的太极状态,要么脱离接触而相互对立,事物就由太极状态转化为阴阳分立的两仪状态。彼此分立的阴阳两仪,由于相互合作或相互斗争的需要,又有可能重新靠近并相合相抱而成为太极状态。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有意识的生命体而言,根据太极状态形成的基本原因或者说阴阳双方相互靠近的主要动机的不同,太极状态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太极状态(阴阳双方以合作共赢为主要目的)和建立在斗争基础上的太极状态(阴阳双方以控制或战胜对方为主要目的)。同一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所形成的太极状态通常以合作为主,至少在太极状态形成的初期是以合作为主的;不同事物所形成的太极状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双方开始靠近时的基本动机。当然,太极状态的性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可能随着双方合作和矛盾运动的持续进行而发生变化。
阴阳双方以斗争为主要目的的太极状态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一方最终完全控制或战胜另一方,则可视为太极状态已转化为战胜方的无极状态,因为被战胜方已无法再对对方施加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双方均无法完全控制或彻底战胜对方而彼此分离,则可视为太极状态转化为两仪状态;如果双方并不分离,只是暂时停止争斗,则依旧应视为太极状态,只是已由彼此进行周旋运动的太极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太极状态。
另外,在极端的内外条件下,事物有可能由无极状态直接进入两仪状态,中间不经过明显的太极状态;也有可能由两仪状态直接进入无极状态。前者如一条被砍为两段的蚯蚓,很快可以变成两条独立的蚯蚓;后者如一条大鱼直接鲸吞另一条比它小得多的小鱼。
5.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的相对性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观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绝对的无极状态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极状态都只能是近似的或相对的,它是相对于事物内部矛盾较明显的太极状态而言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只有太极状态,而没有所谓的无极状态,这或许可以作为解释《周易》只说“易有太极”而不提无极的缘由吧。同样,太极状态也是相对于阴阳不明显的无极状态和阴阳完全分开的两仪状态而言的,绝对的、纯粹的太极状态也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见到。例如一个家庭中,当夫妻双方闹别扭时(太极状态),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家里的任何东西都分出哪是你的哪是我的来——如同太极图那样你我界线分明,往往糊里糊涂地闹一阵,很快又融洽如同一人(无极状态)了。一旦夫妻关系彻底破裂并正式离婚后,两个人之间的一切权利义务关系几乎都会划出一条明显的界线,双方也就由太极状态转变为两仪状态。当然,这种所谓的两仪状态同样是相对于先前的太极状态——夫妻关系维系状态而言的。当双方“挥手自兹去”,彼此从对方的生活中消失,可视为双方各自回归自己的无极状态。夫妻离婚后,往往难免还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子女的抚养和探视,以及双方作为普通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关系,从而重新进入两仪或朋友间的太极状态或无极状态,甚至可能破镜重圆,再次进入夫妻间的太极状态或无极状态。
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的相对性还在于,当我们运用无极太极理论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时,界定阴阳所处状态的依据,往往并非阴阳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阴阳是否发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或混杂难分的程度。
无极与太极状态的相对性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无极、太极状态的阴阳双方,并非总是同类的事物,只要是我们所考察的发生某种关系的一对对象,我们就可将其分别看成是阴阳双方,以便运用无极太极理论进行研究。例如,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企业与国家等等。
二、无极与太极的主要理念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无极与太极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和思想,下面只就其中一些最基本的理念,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相关观点,试作抛砖引玉式的阐述。
(一)无极的主要理念
在无极状态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或合作双方的矛盾冲突暂时不明显,矛盾双方呈现出一种不分你我的混沌状态,因而对单一事物来说具有极佳的稳固性,对合作双方来说,其合作的效率极高。因此,通过多为对方提供各种服务、多宽容和包容对方的过失、与对方合作时不居功、不争利等方式,尽量将事物内部或合作双方的矛盾调整到接近无极状态,就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可称之为无极智慧,本人将在另一篇文章《论无极智慧与太极智慧》中进行详尽的论述。
(二)太极的主要理念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从总体意义上来说,太极之道就是阴阳之道,太极的一切理念都离不开阴阳,离不开阴阳既相合相抱又相互斗争相互周旋的这种特殊状态所具有的基本特点。然而就是这一阴一阳所形成的这种特殊状态,却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智慧启示,引发无尽的哲学思考。
1.阴阳互根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意思是太极的动和静相互生发、相互依赖而不可独存。动静亦是阴阳,其实何止动和静,凡是阴阳所能代表的哲学范畴,都是彼此互根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切对立统一的概念,都是相对产生、相对存在的。阴尚未产生,就无所谓阳;阴永远不再存在了,阳的称谓也就失去了意义;当上帝未造出夏娃之前,亚当只称为人就足够了,而不必叫做男人;当人们说某物长的时候,他们一定知道世间有某物是相对短的;当人们说某件事难的时候,他们一定能说出什么事是相对容易的。可是,有人会问:“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华沙条约组织)难道不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吗?为什么华约解体多年了,北约还继续存在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和运用太极理念的问题。不管是对于太极的阴阳互根理念,还是随后要探讨的其他理念,在运用它们来解释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或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对理念和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在本例中,华约虽然解体了,然而原属华约的主要国家俄罗斯及其或明或暗的盟友,对于北约来说依旧存在着与华约类似的威胁,也就是说,阴阳的一方表面上好像消失了,其实它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着,阴阳的另一方自然就会继续存在下去了。
关于阴阳互根理念,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重点讨论:处于太极状态的阴阳能否彼此脱离而独立存在呢?对于这一问题,即使基本理解并接受了本文前面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否定回答。至于理由,除了阴阳互根理念本身,还可能列举出诸如“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等常用说法。其实,这还是由于对太极的确切内涵没有真正理解而导致的片面认识。如果我们揭开太极的神秘面纱,认识到太极并非一种不可捉摸的怪物,而仅仅代表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再去认真考察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就不会作出断然否定的答复了。例如,阴阳常用来指代男女,男人和女人当然可以结合而组成家庭——太极状态,但也可以不结婚或离婚而独自生活——两仪状态。又例如,正负电荷无疑也是阴阳的典型代表,人类对电的真正认识和广泛运用正是从正负电荷的分离——摩擦起电——而开始的。大量独立的正负电荷同类聚合,隔空相望,就形成一定的电压。在电压的阴阳极之间接入电灯、电机等用电器来利用电能,不过是人类以巧妙的“诡计”引导被分离的阴阳电荷重新结合成太极状态的过程而已。可以说,离开电荷的阴阳分离和结合,人类既无法认识电,也无从利用电能为人类造福。其实,宇宙由混沌状态发生演变,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不正是阴阳相互脱离而独立的最好诠释吗?天地如果不分离,人何以得生而立其间?万物又怎能在天地间竞相自由呢?
因此,阴阳互根只是强调阴阳的相对性,并不否定阴阳相互独立的可能。当然,对于太极状态而言,阴阳是须臾不可分离的;阴阳一旦分离,太极状态便转变为两仪状态。《太极拳论》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主要是强调保持阴阳的太极状态对太极拳的必要性。至于“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泛指单凭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促成不了事物的生长或出现。”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也只是强调了阴阳合作或阴阳矛盾运动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性和新事物产生的必要性,并非否定阴阳相对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2.阴阳兼顾
阴阳兼顾是太极最基本的理念之一。阴阳兼顾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阴阳兼顾的表层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事不能只顾一面、执着一端,而要阴阳兼顾、留有余地,话不能说死、事不可做绝。
对阴阳兼顾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运用,则要求我们在看待和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各种人和事的矛盾尤其是相对复杂的问题时,不但要从大原则上考虑到事物的阴阳两面性,防止简单化、绝对化,更要尽可能具体、深入地调查、分析和研究事物内部或矛盾双方的阴阳比例,得到接近客观真实的认识,然后根据太极阴阳和合、阴阳转化、刚柔相济、顺势顺意变通等理念,采取尽可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办法,才能妥善甚至巧妙地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少为甚至无为而治的效果。
3.阴阳和合
“和合”在汉语里有和睦同心、调和、汇合等多种意思,这里借指阴阳双方在太极状态下既相互抱合又柔和周旋的特点。阴阳和合在以合作为主的太极状态和以斗争为主的太极状态中,其含义略有不同。
在以合作为主的太极状态中,阴阳和合是指阴阳双方或其中一方为了当前或未来可能进行的合作,尽可能与对方和谐相处。如果说合作是这种太极状态形成的基本原因和重要基础,那么,和谐则是其得以维持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灵魂。我们知道,太极图是太极状态的形象化身,阴阳和合的太极理念借助太极图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一方面,阴阳相抱相合形成更大、更圆满的整体,从而形象地显示出团结合作对双方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阴阳首尾相连、相顺相推的无声运动,生动地说明柔和的彼此周旋应成为解决双方矛盾冲突的主要方式。因此,阴阳和合理念并非要求合作的一方或双方一味退让和委曲求全,以维持暂时的合作或表面的和谐,而是提倡双方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进行协商,也可以相对柔顺而巧妙的方式与对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毛泽东同志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得更直接:“和谐是斗争出来的!”当然,锱铢必较、遇事必争只会令人厌恶,只会破坏合作。古人说:“合理可作,小利不争”,郑板桥说做人“难得糊涂”,怎样把握争与不争的度和“糊涂”的边界,不仅是衡量道德水准和度量大小的重要标准,也能充分显示与人合作的智慧高低。
在以斗争为主的太极状态中,阴阳和合则是指阴阳双方或其中一方尽量不与对方硬顶,而以相对柔和的劲力运用,脉脉顺合对方的攻防进退,在巧妙周旋应对中化解对方攻击,首先求得能立于不败之地,再视情争取控制和战胜对方。可以说,这种阴阳和合的理念正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理论基础。
4.阴阳平衡
太极图阴阳鱼大小相等、对称周旋的形态很容易使人想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方面或相互抱合纠缠的双方较长时间保持太极状态、从而使事物或相互抱合的整体显得相对稳定的一种现象。
阴阳平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是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阴阳双方多数时候处于以合作为主、偶尔发生温和周旋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但有时也会由于双方所占比例、所处地位、能力或力量过于不对等而出现明显的阴阳失衡,这时就需要阴阳双方的共同主体或阴阳的一方或双方主动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使双方共同主体或合作关系受到损害甚至解体。
阴阳平衡的第二种情形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对立和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较长时间的相对平衡。最常见的例如两国交恶,双方军队经过艰苦的对抗和战斗,谁也不能彻底战胜对方,双方精疲力竭之际,暂时议和罢战,从而形成阴阳平衡。在这种平衡中,双方尽管处于休战状态,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然而对立是旗帜鲜明的主题——除非两国真正重归于好,双方之间始终维持着明显的张力。对处于这种平衡中的双方来说,谁也不能放松警惕和疏忽大意,必须随时关注双方的力量消长和兵力配置,并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否则这种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而导致于己不利的被动局面。
阴阳平衡又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由于在事物中所占比例、所处地位或权重、或基本力量和能力大体相当,双方较长时间保持无明显矛盾运动的状态。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彼此周旋和消长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所显示的相对平衡。静态平衡常给人一种稳定和放心的感觉,然而阴阳一旦开始出现明显的矛盾运动,情况就可能变得难以预测。因为表面的平衡并不代表真实力量和智谋运用能力的平衡。《水浒传》中当林冲和洪教头摆开架势时,谁能说他们不势均力敌呢?几个回合的较量下来,方知二人武艺高低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前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由于红军巧妙运用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使表面上强大得多的国民党“围剿”大军始终占不到半点便宜。红军不但能游刃有余地与对手保持动态平衡,还能不断形成彼消我长的有利态势,迫使对方不得不主动脱离接触。当然,静态平衡意味着阴阳双方基本面的大致对等,是达成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当阴阳双方力量差距过于悬殊时,动态平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考虑阴阳平衡时,既要考察阴阳之间的静态平衡条件,也要深入了解双方的动态平衡能力,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使以合作为基础的平衡保持长久,或使以斗争为主的平衡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5.阴阳转化
太极状态下的阴阳既可能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也可能呈现阴阳相推的周旋运动状态。这种阴阳周旋往往引伸为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或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如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周易·系辞》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轮转、寒暑交替、屈伸相倚、动静有节,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在阴阳的不断转化中进行着螺旋式的发展变化。我们如果能充分了解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阴阳转化规律,弄清转化的条件和时机,就能通过适时掌控和创造相关条件来使事物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事少功多的效果。
6.刚柔相济
太极的阴和阳可以代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对矛盾的两方面,例如冷和热、慢和快、柔和刚等。随着太极拳的出现和推广,以柔克刚作为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神往。其实,柔可以克刚,刚也可以克柔;刚不能离开柔,柔也不能离开刚。《汉书》说:“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杨式太极拳八字诀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刚和柔既然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只有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懂劲的要求了。因此,以柔克刚只是太极拳区别于崇尚刚猛的外家拳的主要特点,刚柔相济才是对太极拳劲力运用的全面要求。事实上,刚柔相济理念的成功运用不仅对太极拳至关重要,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很大的意义。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认识和把握太极的刚柔相济理念呢?
刚柔相济是指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刚柔相济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对单方劲力运用而言的,要求做到用刚时刚中有柔,用柔时柔里寓刚,恰当把握好每一动作刚柔相参的度,使劲力的刚柔程度能较好地满足应对外部攻击或环境变化的需要。其实,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到处都能看到刚柔相济的蛛丝马迹。大自然中,只要是尚有生命的花草树木,都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吹两边倒”的小草倘若无刚,怎能倒而复起;高大正直的乔木若是无柔,怎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摇撼。头发丝可作绕指柔,然而倘若掉在光滑的地面上,大都会呈现圆弧形或S形光滑曲线状;钢刀可劈可刺,然而正由于其刚中有柔,才不易折断。人类发明的弹簧,应可算刚柔相济的典范。从细若游丝柔多刚少的弱簧,到粗过手腕柔少刚多的强簧,应有尽有,各尽刚柔相济之妙。然而不管是自然生成的诸多草木,还是人类精心制造的各类弹簧,虽然都具有刚柔相济的性能,但其刚柔相参的程度都是不能变化的,唯有比草木更具灵性的动物,尤其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刚柔相参的程度,以巧妙应对外界刚柔的变化。当然,即使是人,对刚柔相济理念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运用的合理度和娴熟度,也是参差不齐、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的。
刚柔相济的第二种含义是对处于太极状态中的阴阳双方而言的,要求彼刚我柔,彼柔我刚,避免出现双方同为刚而导致顶牛、或双方同为柔而极易脱离接触的双阳或双阴的情形。当然,这里所说的刚和柔同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至刚和至柔。如果说在前面所说的第一种解读中是把单个事物内部的刚与柔分别看成太极的阴与阳,那么在第二种解读中就是把两个事物劲力运用的刚柔性质分别看成太极的阴与阳。第一种解读的现实意义不难理解,第二种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种刚柔相济就是对我们前面所讨论的阴阳和合理念的具体要求,要求阴阳双方或至少某一方能根据对方的刚柔情况采取相反的刚柔应对策略——彼刚我柔彼柔我刚,以保证太极周旋的和谐运转。另外,这种刚柔相济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相互合作的双方在应对外部的压力或变故时,如果能充分发挥各自或刚或柔的长处,形成刚柔相济的合力,就能使双方的合作更加高效完美。例如对一个领导班子的两名核心成员,如果能适当挑选个人性格和办事风格刚柔不同的人担任,一方面彼此容易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在处理对内对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往往能发挥严父与慈母、牙齿与舌头的刚柔相济效果。
7.顺势顺意变通
变通就是一种改变,是一种看似违背某种规矩或原则、实际上却更加合理、更加巧妙的改变。人们最容易想到并最常采用的改变方式是直接改变,或者说以直线的线路进行的改变。而变通,更多时候意味着间接的改变,或者说以曲线的线路进行的改变。《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山穷水尽无法前行时愿意思变固然不失为明智,顺风顺水时即能开始考虑是否应顺势而变则显得更为高明。完全行不通时再变,往往会显得很尴尬、变得很突兀,这种变就是刚性的突变,也就是直线的变;尚在基本顺风顺水之时,就能察觉顺境中的微小不顺,根据形势不动声色而又持续不断地视情作微小的改变,就会显得很自然,变得很巧妙,这种变就是柔性的渐变,也就是曲线的变通。直线的改变永远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曲线的变通则存在着无限种可能,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如果确实不存在任何变通的可能,直接改变就是最后的变通,因为直线本来就是曲线的一种极端情形而已。
我们知道,阴阳相合是太极状态的基本特征。在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太极状态中的阴阳双方都随时可能进行各种改变。不管双方的主要目的是合作还是斗争,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仍希望保持太极状态,那么他们在主动改变或应对对方所作的改变时,就应当尽可能进行相对柔和的渐变,而不能进行刚直的突变;不能只按照自己的需求或意愿进行直接改变,而必须尽量顺应对方的来势或对方的意愿进行适当的变通,这就是太极的顺势顺意变通。
顺势顺意变通是太极理念具体运用的关键环节。顺势顺意变通是阴阳兼顾理念的具体体现,阴阳兼顾只有落实在决策和行动上才有实际意义,而顺势顺意变通就是体现阴阳兼顾理念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顺势顺意变通是阴阳和合与阴阳平衡理念的必然要求,因为要保持与对方相合,保持阴阳平衡,自己所有的主动改变和被动应变就必须尽量顺合对方的意愿和态势。顺势顺意变通是落实刚柔相济理念的具体手段,彼刚我柔,彼进我退,柔非全然顺从,柔顺中暗含旋乾转坤之运化;退非一味避让,退后时巧设顺势引导的玄机。
三、无极图与太极图的解构
由于无极图与太极图是无极与太极的形象体现,因此,前面所阐述的无极与太极的内涵和主要理念,都可看作是对两图的具体解构,下面只是对与两图构造直接相关的几个问题稍加补充说明。
1.无极图与太极图的形成历史
我们今天所说的无极图为一圆形图,太极图通常指阴阳鱼太极图。据史书记载,无极图与太极图的形成跟五代宋初的华山道士陈抟有很大关系。据传陈抟创作无极图——此图并非今天所说的无极图——后,几经辗转,传至周敦颐之手。周敦颐将其改称为太极图,并创作了著名的《太极图说》。但该图也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阴阳鱼太极图,而是由五幅小图从上而下构成的一组图,其中的“无极而太极”图为一大圆,大抵可看作今天所说无极图的最早来源。近代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画的无极图也为一圆形图。周敦颐太极组图中的“阳动阴静”图由三重黑白半环交错组合而成,与阴阳鱼太极图可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该图尚未见明显的阴阳鱼形象。
《朱子语类》第六十五卷记录了朱熹的两段话:“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与周敦颐太极组图中的“阳动阴静图”相比,龟山的《易》图尽管简单得多,却似乎更能启发后人创作阴阳鱼太极图的灵感。
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图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图中的阴阳鱼形状与现代流行的太极图略有差异,也就是说,该图中间的S线不是由标准的两个半圆组成。明初赵伪(也作撝)谦的《六书本义》中也出现了“阴阳鱼”图,不过当时仍未称为“太极图”,而是叫“天地自然河图”。赵图与张图也有一些不同:1.赵图外圈为先天八卦,张图为先天六十四卦;2.赵图“鱼眼”为偏长的水滴状,近似小阴阳鱼;张图“鱼眼”为圆形。明末赵仲全在其所著《道学正宗》中也画有阴阳鱼图,并且命名为“古太极图”。与赵伪谦图比较,该图由四条相交于圆心的直线平分为八等份,从而将卦爻阴阳位数与太极图黑白变化度数大致对应起来。此外,明代倪元璐的《儿易外仪》中也载有阴阳鱼图,并且此图与今天所流行的太极图最为接近。
清末民初的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采用的太极图,既有阴阳鱼太极图(书中类似张行成的阴阳鱼图和类似赵仲全的古太极图的兼而有之),也有明代来知德所创作的来氏太极图,并且将来氏太极图放在该书卷首位置。来氏太极图阴阳部分并非鱼形,而是中间较宽两头渐细、螺旋缠绕的黑白形状。此外,该图中心另有一较小的圆,象征太极本体。由此看来,即使到了清末民初的近代,对于究竟什么样的图才能真正代表太极的形象,并未形成基本一致的认识。
目前中国及全世界最流行的太极图(为方便起见不妨称之为“现代太极图”),外面为一大圆,中间以两个半圆反向连接成的反S线将大圆分成黑白两等份,形成一阴一阳两鱼首尾相合相抱状,黑白两鱼鱼眼分别为白黑两小圆。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说的太极图都是指现代太极图。
2.无极图及其含义
无极图为一圆形图,代表事物内部阴阳未分或阴阳分界尚不明显的整体状态;或者难分彼此或暂不必分彼此的两个正在进行合作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状态。
3.太极图大圆的含义
太极图可以用两种迥然不同的方法画出来。第一种:先画一个大圆,然后在圆中画一条S线或反S线,再画鱼眼,最后涂色或画阴影线分阴阳;第二种:先画一阴鱼(或阳鱼),再紧挨此鱼画一阳鱼(或阴鱼)。这两种不同的画法,正暗示着太极形成的两种不同途径:或由一个整体分化而成,或由两个独立的个体相偎相合而成。而这也就等于告诉我们,太极图的外部大圆至少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它或者代表一个单独的整体,或者代表两个个体合成的整体。另外,也有人认为太极图大圆代表包容、圆满、圆融等理念,当然也是说得通的。总之,对于太极图大圆及其他部分的解读,远远不止本文所指出的这些。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既不过于牵强,又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多一种解读又有何妨呢?
4.太极图S线的奥妙
如果将被誉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比喻成一顶精妙绝伦的皇冠,那么,图中的“S”线就好比是镶嵌在这顶皇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宝钻。我们只需将太极图中的S线换成一条直线,再与原图进行比较,就会很容易感觉到S线的妙不可言:一个是僵硬、呆板的阴阳两分图,一个是柔韧和谐、生机活泼的太极周旋图。太极图S线的奥妙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下面仅从最基本的几个层面进行粗浅探讨。
首先,可以将S线看作太极内部阴阳双方对抗的刚柔程度。S线越趋向于直线,代表阴阳对抗的性质越刚,反之越柔。当S线变为直线时,表示阴阳双方都只知刚性看待和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虽然双方暂时仍构成一个整体,或者仍在进行某种合作,然而一旦彼此发生矛盾,哪怕是非常微小的矛盾,由于双方均只知用刚而不知用柔,只知进攻而不知退让,矛盾很容易不断升级而形成僵持局面,使整体或双方的合作因内部张力增大而变得相对脆弱,甚至可能由于矛盾继续升级而导致整体分裂或合作破裂。因此,太极图S线提醒我们,处理事物内部或合作双方的矛盾时,必须多考虑整体和全局,尽可能多用柔而少用刚。当然,强调多用柔并非完全反对适时适度地用刚,而是提倡优先考虑用柔、处理问题适当偏柔、在难于恰当把握刚柔相参的度时宁可“失之于柔”,不可“失之于刚”。因为刚则易伤、刚则易折、刚则易毁;毁树容易栽树难,伤人容易愈合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之树可毁于一旦,百年之人可亡于一时;结交一人难上难,得罪一人一时间。
其次,太极图S线可以表示变化或变通的刚柔程度,S线曲度越大,代表变化越柔顺,反之表示变化越生硬。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太极的顺势顺意变通理念,顺势顺意变通就是一种相对柔和的曲线渐变,而太极图S线可以说是曲线渐变的最佳“形象代言人”。我们不妨将太极图的外部大圆设想为一条圆形的高速公路,这个圆的大小刚好能满足汽车以某一设定的高速行驶。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个圆的内部再修建一条连接道,使汽车在不减速或尽量少减速的情况下通过这条连接道改变在圆形高速公路上的行驶方向,那么,以标准“S”形或反“S”形的路线将毫无疑问是修建连接道的最佳选择方案。
当然,太极变通并非一成不变地按照标准“S”形或反“S”形的路线进行,而是必须根据主观意识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可能,选择尽可能合理的弧形或S形路线进行刚柔适度的变通。
5.太极图阴阳鱼小圆的意义
太极图阴阳鱼中的小圆,大多数人认为它们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等理念,表明阴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类诠释当然是说得通的。至于明代的赵伪谦和赵仲全在各自的著作中,将阴阳鱼图中的小圆用黑白水滴状小图,或者说用两条小阴阳鱼代替,则似乎有弄巧成拙之嫌。只要想一想,硬是将两个圆溜溜的鱼眼睛画成两条死去的小鱼——无眼小鱼不是死鱼又是什么——形状,则太极图的生动、活泼、周旋、和谐之美便会大打折扣,这岂不是大煞风景么?其实,太极图阴阳鱼眼的有无,对于表现太极本义是无甚损益的——太极只是阴阳相合相推之道而已。朱熹认为龟山所画的黑白各半圆图已足以代表《易》理,韩国国旗太极图阴阳鱼也没画鱼眼。因此,我倒觉得不如就将太极图阴阳鱼中这两个小圆简简单单地看成是阴阳两鱼的眼睛好了,其意义主要在于使阴阳鱼和太极图看起来更富生机。至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义理,还是让太极本身去说罢。既然万物都由阴阳构成,我们如果要单独研究太极图中的阴鱼或阳鱼,何不直接将它也画成太极图呢?
6.太极图的标准
如果要问当今中国和全世界最流行的太极图是什么样子,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现代太极图”;然而如果要说这就是标准的太极图,或者说是最符合太极本义的太极图,则恐怕很难得到为数不少的当代太极理论家们的认同了。在互联网输入“太极图”三字搜索相关网页,会发现不管是百度百科还是大多数引经据典的太极理论文章,都会或明或暗地将“太极图正宗”的标签贴在明末赵仲全的“古太极图”上;而对于今天全世界最流行的现代太极图,客气的说法是“与本义不符”(百度百科“太极图”词条),不客气的说法就是以“不对”或“错误”予以直接否定。至于理由,主要是“不符合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的本义”。
不可否认的是,赵仲全通过四条相交于圆心的直线将阴阳鱼图平分为八等份,使八卦阴阳爻位数与所对应的阴阳鱼黑白比例基本吻合,确实有其高明之处。然而在太极的本质属性尚多争议、太极概念的确切内涵尚无基本统一表述的情况下,断然将“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作为判断是否符合太极本义的准绳,则未免显得过于轻率了。百度百科和赵仲全的拥趸们据此便将赵氏太极图立为标准、封为正宗,并一举否认现代太极图的合理成份和应有地位,实在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
对比赵仲全太极图与现代太极图,赵图除多四条直线外,其主要区别还在于作为阴阳鱼交界线的S形曲线和阴阳鱼眼的具体形状上。关于现代太极图与赵图阴阳鱼眼形状的区别问题,前面已有详细论述。赵氏太极图之所以能通过四条直线使八卦阴阳爻位数与所对应的阴阳鱼黑白比例基本一致,关键即在于赵图S线形状的特殊性。今人田合禄先生在其论文《论古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中,阐述了利用圭表和日晷仪测记晷影所得到的曲线与古太极图(就是赵氏太极图)的S线基本吻合的事实,据此认为古太极图是在天文实测的基础上实绘而成。我们估且先不去怀疑田合禄先生的结论,也不妨先承认赵氏太极图确实做到了“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然而这些就能成为将赵图认定为正宗和标准太极图的充分理由吗?
对于太极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本文前面已有明确表述。从本质上说,太极只不过是一种状态,一种阴阳既相合又相推的特殊状态。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形象化示意的简单图形,太极图只需大致能显示太极所代表状态的主要特征或理念即可,太极图的标准和是否正宗完全不必考虑太极的子孙级概念——八卦,也不必受制于太极所代表的某种具体的现象——晷影的变化。太极图S线只是阴阳鱼首尾相抱而自然形成,并大致能显示两鱼柔和相推的运动特征,本身并没有也不必承载任何特别的深意。至于人们根据太极的内涵和相关理念,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赋予其某些特别的含义,只要大致合理,本无可无不可,但如果一定要将某种特别的解读当成唯一的标准,并据此一概排斥其他理解,则恐怕有违太极阴阳兼顾、包容和变通等理念吧?当然,如果一定要勉强定立一个标准,作为人们画太极图的大致依据,本人倒觉得现代太极图的S线或反S线就是最为合理的标准。理由如下:
首先,按照本文前面对太极图S线的解构,太极图S线主要代表太极内部阴阳对抗的刚柔程度或变通的刚柔程度。而刚柔程度是一个可大可小、因物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的变数。因此,太极图S形线既可以画得相对柔曲一些,也可以画得相对刚直一些。如果要设立一个大致的基准,以两个半圆反向相接的S线简单、圆润而又容易把握,为多数中国和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应可算最佳的选择。
其次,宇宙间一切天体的运行轨道都以圆为基础——圆形或椭圆。我们如果要以柔顺渐变的方式改变高速运动物体的运行方向,半圆或圆弧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一点只需实地察看或上网查阅各种公路立交桥图片就可得到证实。假如想通过一条连接道尽可能柔顺地改变物体在圆形轨道上的运行方向,还有什么比由两个半圆反向连接而成的S形路线更合适的方案呢?
最后,太极是《周易》的重要命题,“易”通常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由两个半圆连接成的S线既给人以柔和渐变的感觉——变易,又有圆形作为标准——不易,并且很容易执行和遵守——简易,以其作为太极图S线的标准,应不算辱没太极的尊贵地位吧?
以上只是重点讨论了太极图S线基本形态的准则,要设立太极图的标准,除了规定S线的形状,还涉及到S线的渐变方向和摆放角度,阴阳鱼眼的大小(阴阳鱼眼的形状前文已讨论)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都已无关大体,本文暂不展开讨论。
四、无极、太极理论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观看杨露禅演练太极拳后大加赞赏,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从此以后,人们便将这种拳称为太极拳。另一种说法认为太极拳的名称来自王宗岳《太极拳论》。不管哪种说法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早已同无极与太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极与太极理念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前人已作过很多精彩的论述,本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粗浅感悟稍作补充。
1.阴阳之道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与少林拳等外家拳一样,太极拳主要也是根据搏击的要求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门派太极拳套路的几乎所有拳式动作,都有或明或暗的攻防含义。太极拳与外家拳的主要区别,在于太极拳通常都更严格地遵循阴阳相济的原则,尽量不与对手硬顶,彼刚我柔、彼退我逼,与对手形成阴阳周旋之态,在反复周旋中了解对方的虚实、化解对方的进攻、控制对方的重心、寻找和制造机会战胜对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明太极阴阳之道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
2.太极拳中的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
下面我们以太极拳家与对手搏击为例,来看看无极、太极与两仪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
搏击之前和搏击结束之后,如果双方在各自的生活之中彼此不发生关系,可视为各自处于自己的无极状态之中。准备开始搏击时,太极拳家将自己和对手分别看作相互独立的阴阳两仪。搏击开始时,太极拳家尽可能迅速地与对手合成太极状态——此谓“两仪合太极”。随后,太极拳家运用刚柔相济等太极理念,在与对手的周旋中形成太极动态平衡。如果在周旋过程中发现对方“太过”或“不及”的明显失误,则顺势将其发出或击倒,为“太极生两仪”的过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习练者为实际搏击进行的模拟训练。高水平的太极推手演练,推手双方你进我退,你攻我引,恰如不断旋转的太极图。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家为单个人模拟搏击而定制的训练方案。练拳之前直至预备式,心中无对敌之意,可视为无极状态;太极起式和收式,可视为与假想敌形成的两仪状态;套路中其他所有动作,均可视为由自己与假想敌形成的太极状态。
无极太极理念在太极拳搏击、推手或练拳时的具体指代和解读,并没有唯一的标准和形式,孙禄堂和陈鑫在其著作中,都是从练拳者自身内部的状态来论述无极与太极的。此外,我们也可将左手与右手分别看作太极的阴和阳,或将身体重心在两脚的虚与实看作太极的阴与阳……。正如太极拳师们常说的“一人有一太极”,每个人对无极与太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不管怎样解读,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用无极与太极理念来解释太极拳的搏击、推手或练拳过程,决不只是为了说起来动听,为了给太极拳涂脂抹粉、镶金镀银,而是要用无极太极理念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用无极太极理论来指导太极拳练拳、推手和搏击的实践。例如,既然太极拳套路练习时应将自己与虚拟的假想敌视为共同形成太极状态,练拳时就应仔细揣摩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用心思量我之拳式动作能否真正达到化解和粘逼对方之效果,这也就是练太极拳所要求的“用意”的主要内涵。
五、无极、太极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与应用
虽然无极与太极的概念早已于两千多年前就被圣哲们先后提出,然而由于前人对无极与太极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没有令人信服的清晰表述和详细的专门论述,使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一直处于一种既神秘又笼统、且极具争议的一种状态之中。因此,尽管历代儒家、道家和阴阳家们都曾试图利用这两个概念为他们的学说罩上神秘的光晕,然而一到实际运用时,概念、理论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总使人有骨肉分离或隔靴抓痒之感。
自从太极拳的发明、发展和在全国、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以来,人们对无极与太极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既然这些理念能成功地贯彻和运用于太极拳的实践当中,那么它们也必然能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和美。这种将无极与太极理念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智慧,就是无极智慧与太极智慧,本人将在另一篇文章《论无极智慧与太极智慧》中进行详尽的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