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将吴氏太极拳发展推向历史新阶段

世界太极拳网 2023-3-16 21:32:10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传播广泛、老少皆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运动。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久练还可以启智开悟。   

   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是健身、防身、育人三种功效为综合目的的文化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练习,身心不断感悟太极阴阳哲理,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形成天人合一观念和辩证思维,能够博大其胸怀,养成达观天下、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太极拳运动在其发展历史上,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受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自然形成了各种流派,如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不同流派的理论基础和习练方法,既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一般规律,又各具精要,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在诸多流派中,吴氏太极拳素有“长寿拳”、“君子拳”、“文化拳”之美誉。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张全亮先生率领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一班人数十年奋斗不息,将吴氏太极拳的学习研究,传承弘扬,不断推向历史发展新阶段。

   一、吴氏太极拳的奠基与定型

   大兴区位于北京市南郊,历史悠久,自先秦建县以来有2400余年。明清两代,为依郭京县。与宛平分治北京东西界达700年之久。因此称为“天下首邑”。吴氏太极拳鼻祖满族人全佑(1834—1902)生于北京大兴(曾经先后为河北大兴、北平大兴、北京大兴),为正白旗,汉姓吴福氏,字保亭。19世纪末,他在王府师从太极拳名家杨露禅学练杨式太极拳大架,同习者甚多,其中三人获益最佳:万春得刚劲、凌山善发放、全佑精柔化。后他们又奉杨露禅之命,拜其子杨班侯学练杨式太极拳小架。全佑先生经过多年精心苦练,不断感悟吸收杨氏父子大、小架之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时人称为“中架式太极拳”。但此拳式尚未脱离杨式的特点,可以说是吴氏太极拳的奠基。

  
杨露禅
杨露禅


   吴氏太极拳的定型是在1902年全佑先生逝世之后,其大弟子王茂斋、儿子吴鉴泉、弟子郭松亭等一起经过十多年的苦练精研、实践体悟、提炼升华,去掉了原拳式中的大开大合、低裆下势、发力发声等练法,借鉴吸收了其他太极拳流派的一些经典技法,形成了新的拳式特点。该拳架势中正安舒、不纵不跳、轻柔缓慢、松静自然、紧凑舒伸、圆活灵巧,融点(穴)、打(击)、拿(反关节)、发(掷)、摔(跌)、卸(骨)为一体,含而不露。通过他们的广泛传播,吴式太极拳声名显赫,队伍不断扩大,这就是后来人们公认的吴氏太极拳。但当时还不叫吴式太极拳,叫“太极功”(见1929年王茂斋编辑出版的《太极功同门录》)。

   吴式太极拳得名源于1959年徐致一所著《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方冠以“吴式”二字。1989年6月,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出版后,才真正有了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各式太极拳之名份(2014年文化部在颁发非遗铜牌时将“式”改为“氏”)。

   综上所述,吴氏太极拳的创编、定型和传播,是以吴家嫡脉吴鉴泉先生为代表的、包括王茂斋、郭松亭等一众先贤的丰功伟绩。他们在全佑先生以杨式太极拳为主要特点的中架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太极拳流派——吴氏太极拳,他们是吴氏太极拳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

  
《精武》杂志1999年9期刊登
《精武》杂志1999年9期刊登


   二、南吴北王两大派的形成

   1928年,吴鉴泉(1870—1942)先生应邀迁居上海传拳,为当时南方吴氏太极拳掌门人。他第一个把吴氏太极拳传到长江以南,从学者甚多。 

  
吴鉴泉
吴鉴泉


   王茂斋(1862—1940)先生,名有林,字茂斋,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吴鉴泉先生南下以后,他留在北平一面经商一面传拳,受业者众多,为当时北方吴氏太极拳掌门人。

   1928年吴鉴泉、王茂斋分开以后,双方在长期的教拳实战中,通过不断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研究、实践、体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自演化发展,各具特色,形成了吴氏太极拳史上“南吴、北王”两大派系。

   三、吴氏太极拳(北派)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和代表人物

   2010年12月23日——25日,在云南丽江大港旺大酒店召开的“中国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会上,上海的马海龙先生和北京的张全亮先生,应邀分别介绍了吴氏太极拳在南方和北方30年的发展情况。张全亮先生的报告以“《回顾历史 再创辉煌》——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为题,提出了吴氏太极拳(北派)发展的四个里程碑及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人员和以当时健在的李秉慈、翁福祺等前辈为代表的众多同门的认可。

   第一个里程碑和代表人物——王茂斋

  
王茂斋
王茂斋


   主要事件标志: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的成立。

   王茂斋先生乃全佑先生的大弟子。1928年吴鉴泉先生南下以后,王茂斋先生担起了吴式太极拳在北方发展的重任,经常在智化寺、东堂子胡同等处传播定型后的吴氏太极拳。30年代初期,在故宫博物院端门东侧(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了“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先生任主教,其得意弟子杨禹廷先生任助教。“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爱好者集中学习、活动的群众组织,亦是太极高手练拳、交流之处,据说当时会员有300余人。王茂斋先生在全佑先生逝世之后,一直闻鸡起舞、苦练精研、广收门徒、传艺不止,苦心经营近40年,培育了众多武林高手,并把其拳术技艺推广到山东、黑龙江等地。主要弟子有彭仁轩、赵铁庵、杨禹廷、修丕勋、曹幼甫、李子固、刘光斗以及儿子王子英、侄子王历生等一百多人,他们是吴式太极拳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吴氏太极拳定型后在北方的巩固发展,当属王茂斋先生劳苦功高。

   第二个里程碑和代表人物——杨禹廷

  
杨禹廷
杨禹廷


   主要事件标志:《太极拳教学讲义》问世。

   杨禹廷,名瑞霖(1887—1982),系王茂斋先生的得意弟子,著名太极拳教育家。祖籍北京,自幼习武,先后师从多位武术名家,学练过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拳、形意拳等,青年时即享誉京城。民国前后带艺投师,拜在王茂斋先生门下,专攻吴式太极拳,此后一生以研究传播吴氏太极拳为业。1940年,王茂斋先生逝世后,由他执掌“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1951年,拳场搬出太庙后,他又将拳场设立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后面的“投壶亭”(俗称十字亭),每天来此练拳的各界人士据说有二、三百人,是当时北京、人数最多的拳场。1966年6月19日拳场因“运动”停办,1968年,他又在天安门内的“东阙门”北侧、皇城拐角处恢复了拳场,每天有四、五十人到此习练,直到1976年7月唐山地震。地震过后,90多岁的杨禹廷先生,仍坚持为学生说手、讲拳理,直到逝世的前一天。

   杨禹廷先生一生勤勉好学、苦练精研、悉心体悟,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独特、理明技彰、规范、科学、健身效果俱佳的具有杨禹廷特点的吴式太极拳。他为了改变过去多靠“口传身授,学生依样模仿”的教拳方法,为了解决“拳式技法,锻炼要领,均无文字记载,不仅使学生深感不便,甚至套路失传,经验中断”的问题,于20年代初期编写了《太极拳教学讲义》,不仅将此套拳式记诸文字,明确了路线和起止点,并初步总结本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练拳的步骤和便于初学者学习的奇偶(数)分动教学法。此书初稿得到了王茂斋先生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其后又数次进行修改和充实,增加了以圆周角度划分的八方线,明确了方位、步法、身法,在动作解说中强调了眼神和意念的运动要领。

   杨禹廷先生第一个把现代数学概念融入太极拳教材,把太极拳教学推向了规范、科学的轨道。1961年此教学讲义以《太极拳动作解说》定名出版,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对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影响至深,推动巨大。

   第三个里程碑和代表人物——王培生

  
王培生
王培生


   主要事件标志:《吴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与太极拳理论创新

   王培生先生(1919——2004)名力泉,号印诚,是杨禹廷先生得意弟子。王培生先生弟子众多,著述丰富,开太极拳简化之先河,以太极推手和技击的精湛技艺享誉武林;以诸多太极拳新理念充实了吴氏太极拳的体用内涵和文化内涵,其拳术技艺和理论成果在国内外武术界独树一帜。

   1953年,王培生先生在北京工业学院教授吴式太极拳时,为了易于普及,在原来老架83式的基础上,去掉重复动作,并根据人体运动规律,将运动量按小、大、小的顺序重新编排,精简创编为37式《吴式简化太极拳》,经由北京和丹东地区普及推广,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欢迎。1981年,此书正式出版后,先后多次再版印刷,均被抢购一空,还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广为传播,影响甚大,英文版《吴式太极拳》一书,曾被美国宇航局列为宇航员的训练教材之一。2001年3月28日“中国体育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太极拳是舒解宇航员起飞前心里紧张的手段。美国休斯顿宇航中心在飞船发射前,先让宇航员练一套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然后再进入驾驶舱。王培生先生开创了太极拳简化之先河,对吴式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培生先生在太极推手和技击方面成就显著,他用实战成果纠正了某些外国武术家“太极拳只能健身,没有技击作用”的观点,使国际拳界真正认识到了太极拳的技击功夫。

   王培生先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太极拳是“实用意念拳”的理念,提出了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意,按窍(穴位)运身”、要“神意不同处”、要注重运用“身体之六球”等基本观点和要领,为太极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将这一理念付诸习练实践过程中,收获颇丰。

   第四个里程碑和代表人物——李秉慈

  
李秉慈
李秉慈


   主要事件标志:吴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45式)的成型与推广。

   李秉慈先生(1929-2022),北京市东城区人,也是杨禹廷先生得意弟子。李秉慈先生弟子众多,著述丰富。1988年,国家体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运动,组织专家编写推广各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先生参加了吴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并负责动作的整体规范与演练。为了尽量体现传统吴氏太极拳的真实面貌,他先后参考了10余种吴氏太极拳前辈的著作,以北派吴氏太极拳的规范、特点为主,吸收了南派吴氏太极拳的一些典型动作练法,在传统83式老架的基础上精简创编,形成了吴氏太极拳45式国家竞赛套路。在评定“杨、陈、吴、孙”四式竞赛套路时,大家一致认为吴氏套路在连贯组合上结构合理。国家实行武术段位制后,把吴氏套路列为六段的考试科目。吴氏竞赛套路45式还被国家列为大专院校教材和各地体委、武术协会向广大群众推广普及的表演、竞赛项目。

   吴氏太极拳45式竞赛套路的问世,将吴氏太极拳推向了国家正式武术比赛的平台,打破了太极拳民间自发传播的局限性,对吴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张全亮率“鸣生亮”团队把吴氏太极拳的传播发展推向历史新阶段

   主要事件标志:创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把吴氏太极拳先后推上市级、国家级和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非遗铜牌
非遗铜牌


   张全亮,男,回族,1941年10月13日出生,北京市大兴区人,退休前曾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大兴县县委委员、大兴区人民检察院科长、北京大兴建筑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农村工作时因业绩突出先后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自幼酷爱武术,练过多种拳术和内功。70年代初开始追随吴氏太极拳名家,太极拳技击艺术大师王培生先生学练吴氏太极拳,每周两个晚上骑自行车往返近50公里,进城听王培生老师讲课,风雨无阻,坚持四年半的时间,全面系统地学练了传统吴氏太极拳的拳术、器械、功法和拳术理论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吴氏太极拳虽然发源、定型于大兴,但是解放后在大兴地区却很少看到吴氏太极拳的足迹,张全亮先生以多年的心血付出又把吴氏太极拳请回大兴,并创造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张全亮先生1985年正式拜师,乃王培生先生得意弟子。2001年退休后专心致志,公益传承弘扬吴氏太极拳和梁式八卦掌,数十年如一日苦练精研,自强不息,广收门徒,著书立说;2005年他创办成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AAAA级中国社会团体组织。——鸣生亮武学研究会的“鸣”字代表他的八卦掌恩师李子鸣先生,“生”字代表他的太极拳恩师王培生先生,“亮”字代表张全亮先生本人,为弘扬光大“鸣生拳法”之意),张全亮先生不遗余力,八方奔走大力发展传习组织,至今国内外已发展到32个旗下传习组织,100多个辅导站,学练“鸣生拳法”的人群,以大兴地区为主的北京地区已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10000余人,国内外已发展到10万余人;出版八卦掌、太极拳等武术专著10余部,在《中华武术》《武当》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和文章300余篇,录制发行太极拳、八卦掌教学光盘10余套。

   他曾担任北京市大兴区武术协会主席、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卫视“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专家评委;央视“武林大会”中国传统武术擂台赛专家评委、总裁判长,央视全国八卦掌擂台赛训练营总筹划、总教练,WMA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太极拳擂台赛技术教材执笔编委、全国六大技击俱乐部总教练,职业联赛的副总裁判长,央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顾问;广东卫视“武行天下”中、泰武术散打擂台赛专家评委;北京大学康寿武术研究中心顾问,北京体育大学武术院特邀研究员;美国全球养生长寿协会特邀专家,欧洲太极文化传播中心终身名誉主席;中国功夫文化发展委员会专家等。

  
张全亮在《央视武林大会》上执裁
张全亮在《央视武林大会》上执裁


   他的武术业绩曾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 

   1995—2000连续六年被评为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8月参加全国首届中国孙膑拳邀请赛获全能一等奖;1996年12月参加“首届全国全民健身气功养生交流大会”获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颁发的“功法奖”和“演示奖”;1995年9月参加第二届国际八卦掌联谊会获老年组八卦掌综合套路表演优胜奖;1997年10月参加东方人体文化研修大会获八卦掌武术技艺展示一等奖;1999年4月参加北京市吴氏太极拳、械表演观摩交流比赛获特别优秀奖;2005年10月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全民健身好家庭”荣誉称号;2008年获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颁发的“通臂拳突出贡献奖”; 2010年12月获中国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太极拳推广传播杰出贡献奖”;2013—2016连续四年获全国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10月获大理国际太极养生高峰论坛“特殊贡献奖”;2013年被大兴区文化委员会评为“群众文体活动带头人”;在2014年在北京市万名孝星命名活动中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孝星;2015、2016年先后获世界太极拳网、《中华武术》等四家武术媒体通过全国网络评选联合颁发的“太极新媒体影响力人物”、“中华太极人物”荣誉证书;2016年4月人选“陈家沟世界太极名人墙”并被聘为“中国太极拳职业教育中心客座教授”;2016年10月获《武当》杂志和《博武国际武术网》通过全国网络评选授予的太极拳“十大名师”荣誉称号;2016年11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届“银发达人”活动中同时获“优秀达人”和“网络人气达人”荣誉称号;2017年9月获陈家沟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颁发的“太极拳传承特殊贡献奖”;2018年被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交流中心,山水丹青(北京)国际艺术中心等十二家权威国际文化艺术机构联合审查通过,入选“魅力中国闪耀世界—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武术名家”,参加了2019年6月14日—22日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欧洲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等18家权威国际文化艺术机构联合颁发的“2018年度发展潜力非遗传承人”和2019—2022连续四年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19年先后被“世界太极文化节”和《中华武术》杂志等多家媒体通过全球太极拳界网络评选,被评为“中国太极拳影响力人物”,他所创办的“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被评为“最具影响力太极机构”,他所出版的《传统吴氏太极拳入门诀要》,被评为“最具体影响力太极出版物”;2020年在北京市敬老得福·北京最美太极老人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并被评为“北京市最美太极老人”和“北京市太极教练”称号;2011年7月、9月先后被大兴区老年大学、大兴区老干部局评为“优秀教师”和“老年教育突出贡献奖”;从2012年至2020年连续9年被《武当》和《中华武术》杂志分别聘为每年一次的八卦掌和太极拳全国培训班主讲导师等。  

   他率领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全体成员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在普及推广鸣生拳法的同时,深入研究吴氏太极拳拳理拳法和应用价值,在梳理吴氏太极拳发展历史源流的基础上,根据前辈的传承和自己数十年苦练精研的实践体悟,对吴氏太极拳体、用方面的精髓要义,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歌诀,如“吴氏太极拳(北派)的运动特点” “吴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吴氏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吴氏太极拳六个不变的原则” “吴氏太极拳的文化价值”等等。经过十数年不懈努力,把他所传承申报的吴氏太极拳非遗项目,从区级到市级到国家级逐级提升,直到2020年12月1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争了光,为曾经被西方列强侮辱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长了志气、壮了威风,为吴氏太极拳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征得了一块沃土,把吴氏太极拳的传播推上了世界非遗的最高保护平台,使吴氏太极拳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新阶段。

  
张全亮带头并号召国内外所有吴氏太极拳传习组织积极进行公益培训
张全亮带头并号召国内外所有吴氏太极拳传习组织积极进行公益培训


   张全亮先生为了使吴氏太极拳在进入人类非遗以后,能科学、规范、经典地让群众喜闻乐见地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地传承发展,他只争朝夕,把毕生所悟功法秘诀整理出版,无私奉献;他不遗余力,培养后学,按规范化标准造就传承人队伍;他殚精竭虑,引导、扶持鸣生亮武学研究会新一代领导班子。他在河南陈家沟人类非遗庆典活动期间向国家文化旅游部汇报工作时曾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虽然已近80高龄,但我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深入研究吴氏太极拳、梁式八卦掌这两个非遗项目的技术、理论和文化,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写作、传播任务。我也一定会不忘初心,与鸣生亮武学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帮助他们引好航,把好舵,共同为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力所能及地做出表率、做出贡献。让人类非遗这个荣耀的金牌逐步成为人类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焦点”!

   他的决心给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极大的鼓舞。

   2022年11月26日在纪念“中国太极拳申报世界非遗成功”两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由北京体育大学主办,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太极拳研究推广中心承办,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等八家太极拳组织协办的“首届世界太极拳俱乐部产业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新会长张卫公先生成功主持了大兴分会场的网络论坛。北京市非遗处张迁处长、北京市武术协会杜德平主席、世界太极拳网余功保主编、大兴区体育局体育运动协会苏浩秘书长等,以及鸣生亮武学研究会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旗下国内外32个传习组织的负责人和部分会员、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多家友谊单位的负责人和部分会员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七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张全亮老师做总结;8个人做了自由发言;杜德平主席、余功保主编、苏浩秘书长等讲话,对本次网络高峰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

  
张卫公会长主持大兴分会场网络论坛
张卫公会长主持大兴分会场网络论坛


   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在新会长张卫公先生的带领下,决心与国内太极拳同道一起努力,深入研究探讨太极拳俱乐部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吴氏太极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为这一非遗项目增光添彩!

                  

   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